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气象 > 人工影响天气

化云为雨守护民生“幸福线”|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人工影响天气|时间:2023年06月27日 信息来源:中国气象局 责任编辑:冷海燕 点击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01/

  谋与动

  绘制一张守正创新的奋进蓝图,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路径更加清晰

  水润民心,泽被万物。然而,缺水,却是全球性问题。应对之法,除了“节流”以外,更要“开源”。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就是有效出路之一。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人工造雨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气象工作者多努力”。

  1958年8月8日,首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成功实施,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拉开帷幕。

  方位指引使命,使命昭示未来。199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2002年国务院颁布《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促进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化管理;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地方为主上升到中央和地方协调发展的新高度;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作业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对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作出专门部署……这些无不彰显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

  高位部署推动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统筹规划谋篇布局。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共同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全国六个区域发展布局,有针对性地强化当地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同年,中国气象局就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体系建设,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之后,随着人工影响天气三年行动计划、耕云计划、播雨减灾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逐渐摆脱“粗放发展”的标签,向特定目标的云水资源精细耦合开发转型发展。各地出台人工影响天气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有力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快速发展。

  多项投入注入发展动能。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支持下,国家级和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作相继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财政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相关工作,建立了以地方和中央共同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有序良性发展。

  部门联动汇聚澎湃力量。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草、烟草、气象等部门共建基层作业站点;水利部门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抗旱和增加湖库蓄水的有效手段纳入规划;生态环境部门协同开展重污染天气气象干预科学试验,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指挥、精准作业提供数据支撑;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公安和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安全检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0个地市、2710个县级行政区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新与变

  交出一份科技探索的发展答卷,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动能更加强劲

  如何让云中水变成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甘霖?我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发展自主可控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让科学搬运“空中水库”的梦想照进现实。

图片1

  2017年6月8日,在“新舟60”增雨飞机开展增雨作业后,内蒙古海拉尔机场雨后现彩虹。图/文张波

  基础作业能力提升取得新进展——

  形成天-空-地协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目前全国共有56架飞机,包括新舟60、空中国王、运-12等,其中国家级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飞机6架、地方作业飞机50架,地面站点超过15000个,地面作业人员近4万人。现代化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搭载先进机载探测设备和多种催化装备,形成世界先进的增雨飞机机群,具备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跨区域作业能力。无人机也成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之一,在甘肃、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开展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

  监测作业指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依托8颗风云气象卫星、24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立体探测网络,逐步建成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构建了国家(区域)、省、市、县以及作业点五级有机衔接的组织领导体系和逐级指导的作业指挥体系,创新建立“四级业务纵向到底、五段流程横向到边”的特色业务体系,国家级云降水精细化分析系统、作业指挥系统、视频会商平台等业务系统实现国省两级全覆盖,卫星、雷达、数值预报等作业指导产品覆盖率达100%。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

  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方案。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高校加大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力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科学试验,深化云水资源评估理论、技术方法和云雾降水物理过程研究。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建设7个立足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气候背景,针对不同科研方向的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组建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公里级水平分辨率云降水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国产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

  在经验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加持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先后派出专家赴古巴、阿联酋等国家指导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向阿曼、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开展人工增雨试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业务交流,并与多个国家开展双边试验研究、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

  /03/

  稳与进

  增添一抹润物无声的民生底色,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效益更加显著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气象工作者锚定目标,矢志写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新篇章:“十三五”以来,共组织飞机作业8000余架次,地面作业36万余次,人工增雨(雪)影响面积达522万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保护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人工增雨(雪)、防雹面积较“十二五”分别增长18%和16%。

图片2

  央视新闻报道2022年夏季中国气象局在四川组织实施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来源:央视新闻

  防旱抗旱保民生——

  2022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夏伏旱影响范围广、强度强,中国气象局紧急调派4架国家高性能增雨飞机赴湖北襄阳、重庆、河南南阳、陕西安康等旱区支援增雨作业。去年6月至11月中旬,在长江中下游高温干旱地区,人工增雨影响面积约252.9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降水约85.6亿立方米。

  当前,正值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兴安盟旱情形势严峻,部分地区达到重旱以上等级。中国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和兴安盟、呼伦贝尔、通辽等盟(市)气象局等联合会商,确定自治区首个“两架飞机立体交叉作业”的增雨计划,在人工作业和自然降水共同作用下,全盟旱情基本得到解除。“感谢气象部门的暖心服务,我家的200亩玉米地保住了!”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联丰屯种植大户党从喜终于舒展了愁眉。

  迈出苍茫黄土坡,踏上广袤黑土地,“润田雨”下到百姓心坎上。吉林气象部门建立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成全天候立体化作业体系,近十年,年均增加降水约28亿立方米。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作开展后,区域年均增雨(雪)量比建设前增加27%。

  防雹减损增效益——

  “过去冰雹灾害严重的时候,我种的烤烟基本没有收益,甚至本钱都收不回来,现在尽管偶尔有冰雹,但影响不大,每年收益都很好。”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牛棚镇烤烟种植户李井荣说。威宁县是我国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冰雹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冰雹成为当地烤烟、苹果等支柱产业发展的一大威胁。气象部门以威宁为试点,构建起防雹预警及时、指令传输通畅、作业指挥准确的基层作业和管理模式——“威宁模式”。

  在云南、贵州、福建、陕西等地,气象部门在设施农业区和林果、烟叶等种植区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根据瓜果、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情况,适时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有效扩大防护面积。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见成效——

  青海气象部门从2006年开始实施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逐步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2021年丰水期,青海湖面积达到近十年来最大。甘肃气象部门建立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内蒙古气象部门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开展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评估研究,建立黄河流域空中水资源及其增雨潜力评估方法,增雨效率提高6%至30%。

  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十三五”以来,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青海湖面积增大约371平方公里,祁连山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增加10%至30%……改变,在青山绿水间上演。

  紧绷“安全弦”守好满目绿——

  为把森林火险等级降到最低,近年来,山西、内蒙古、吉林、福建、江西、湖北、四川、浙江、广西等地气象部门深化与林草部门合作,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在防灭火中作出突出贡献。

  2019年3月29日,山西省沁源县发生森林火灾,国省联动制定针对重点区域辐射全省的增雨方案,开展超

  常规多轮次大剂量空地协同立体作业。此次扑救被列为当年全国应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水库增蓄保供水——

  根据重大水利工程蓄水增雨需求,北京、河北联合建成包括潮白河流域在内的约3.5万平方公里的人工增雨作业网,年均增加库区来水量2600万立方米。北京、河北连续多年在密云、官厅等水库开展空地联合增雨作业,2021年5月至10月人工增雨作业增加水量为4563万立方米。

  2022年7月以来,“北方大水缸”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8月25日,湖北、陕西、河南抓住有利降水天气条件,开展跨区飞机联合增雨作业,为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增加降水近6000万立方米。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气象工作者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力发展、稳中求进在奋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中

  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一审:罗忠显

  二审:邱晓瑜

  三审:付芳婧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