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乡村振兴|时间:2022年01月26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忠显 点击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本期理论周刊约请相关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聚焦探讨产业振兴。

  勠力同心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传统主产区之一,中药资源品种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均位列全国前三。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中药产业能充分发挥我省中药、民族药资源和生态优势,必将成为我省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进一步完善中药产业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坚持发挥省领导领衔推进山地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专班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统筹中药产业、医药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协调发展,实现中药产业与医药制造业、医药流通服务业、大健康产业、医院用药等的有效衔接,打通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新产品研发销售全环节。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市场观念新的工作队伍。成立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推进我省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实现中药产业提质增效。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区域重点,根据我省各地地质、土壤、气候、植被、日照、水源和用工条件、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打造一批类似施秉太子参、兴仁薏仁这样具有全国市场价格重要影响力的“黔药”大品种。加大医药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天然产物提取物的产能和出口贸易额,使我省成为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原料药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地。

  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相关机构为提升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针对中药产业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支持建立全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心,加强民族医药、民间技法、方药的古典医籍的梳理和挖掘,加大民族医院内医疗机构制剂和名老民族医验方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成立民族医药特色专科;成立中医药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药医疗机构制剂示范应用中心、示范性中药制剂中心、药食同源特色资源深加工研究中心、黔药出口产业研究中心等等。通过整合资源组建相关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对中药产业的战略支撑。

  着力打造“黔药”品牌,大力推进以黔产药材为主要成分的健康产品研发。组织行业和社会团体发布黔产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加工工艺标准和贵州道地中药材品种目录,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黔药区域公共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塑造品牌核心价值,打造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产品;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博览会、展销会、中医药论坛等,加快“黔药”品牌宣传推广。推动以药食同源品种为主要原料的健康产品产业化开发生产,实现综合利用;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中药材文化旅游、康养基地。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通道问题。支持中药材集贸市场发展与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等网络销售平台协同并进,建成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医药贸易港和产地型中药材加工分拣场所、仓储物流基地,大力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和市场。支持发展中药材跨境电子商务,以横琴、海南等自贸区为通道,实现“黔药出海”;进一步打通中药材省内、省外双循环大通道,解决“黔药出山”与药品配送入黔流通瓶颈问题,以及省内院内制剂流通不畅和中药饮片统一集中供应药房终端渠道不畅的问题;充分发挥贵州省中药材溯源平台和中药材质量监控平台的作用,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不断优化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集中采购、质量监管和风险管控。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导高校分类培养引进各级人才。响应教育部“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号召,聚焦我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总要求,打造独具我省办学特色优势的中药产业学科专业集群。强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多措并举,实施中草药民族药资源开发、种植繁育、产地加工、制剂研发等多环节,本、硕、博三层次的高级人才分类分层培养模式。利用学科平台优势,依托特色优势学科、重大研发项目、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引培工程,加强中药产业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切实服务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升级发展,为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对照企业、群众诉求和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梳理问题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倒排工作时间,通过政策化、事项化、清单化推进问题解决,变“管”为“干”,打通服务中药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放宽企业准入,支持未进入药典的老中医秘方、民间药方开展临床试验和企业化生产,简化省内有审批权限的一二类医疗器械、中药材产品等的许可手续。促进惠企政策兑现,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主动精准推送政策,实行政策兑现落实到人。

  (执笔:黄伟、唐伟杰)

  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持续做优做强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首先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我国是全球最大且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加快升级,农产品需求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同步进行,农业已经由传统的食物和原料供应向多功能的生态环境产品、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转型,不仅需要提供充足、优质、安全的食物和轻工业原料,还必须保护好绿水青山、乡情乡愁寄托,这与我省山地旅游大省、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等高度契合。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发挥有效市场的引领作用和高质量消费的驱动力量,做实做好“产业选择找市场需求、产业发展靠市场主体、产销对接靠市场渠道”,真正让市场引导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我省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产业协同融合、区域协调互动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切实提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度,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消费需要。

  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要发挥好有为政府的作用。实践表明,产业扶贫的持续快速推进得益于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各种支持。现阶段应加快梳理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用足用好过渡期政策,切实提升扶贫产业的市场竞争、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为应对政策分类优化调整、实现政策有效接续和产业平稳过渡做好准备。要纵深推进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立法建制、规划引领、高效服务等方式,建立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稳定可预期、舒适健康的营商环境。在审批准入、用地协调、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税费优惠、金融保险、政务服务、产业配套、人力资源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施策,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市场主体。

  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根基是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加大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力争在我省优势特色产业上聚集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与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等融于一体。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经营实体化、运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切实做好“空壳社”清理和示范社建设,鼓励发展合作社、联合社。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建设,探索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提升其发展质量和带动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度参与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开展面向小农户的生产托管、产销对接、“互联网+”等新兴服务。加强对小农户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小农户综合发展能力。引导小农户间开展合作与联合,发挥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等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畅通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就业渠道,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发展康养农业、乡村旅游及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各类主体间的要素整合和资源共享,助力融合发展和集群发展。

  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助力农民共同富裕。要因地制宜采取订单带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托管托养、代耕代种、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健全订单农业、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主体、普通农户等多元主体共建、共营、共享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成果。要加大利益联结机制的履约监督力度,强化合同约束,督促诚信履约,切实维护从业农户利益。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对联结农民紧密、带动实效好的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支持。(朱满德)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本文为省社科重点课题[21GZZD07]阶段性成果)

  全方位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结合实际情况,聚焦阶段性任务。从产业、政策、治理等方面入手,找准着力点;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衔接;从治理入手,做好服务衔接。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项目推进。乡镇联动,认真谋划和编制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发挥贵州比较优势、对上能争取或对客商有吸引力的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州县乡“盘子”。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指标、短板,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

  抓好精准施策。监察、审计和相关部门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在农户身上、真正用在乡村振兴地区。

  创新旅游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也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所在。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通过乡村旅游振兴有效机制与模式,让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抓好生态振兴。以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先试示范区为目标,以扶产业发展、扶基础设施、扶民生改善为抓手,创新乡村振兴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乡村振兴审计,加快乡村振兴向造血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确保完成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做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推进乡村示范。打造有看点、有特色、有亮点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乡、示范村,带动面上及时跟进。建立完善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工作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与驻村、干部“帮联驻”、党建帮扶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示范创建村在项目策划、资金争取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上有突破。

  营造创建氛围。通过媒体专栏、宣传橱窗、知识竞赛、文艺宣传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建入脑入心,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活力。挖掘、提炼在抓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工作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及时予以宣传报道。

  推进城镇建设。确保小城镇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推出看点、形成亮点。加快农贸市场、幼儿园、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地质移民搬迁及生态移民搬迁路网、供水、供电长效机制等工作,带动其他小城镇同步推进。

  狠抓“三农”工作。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为载体,按照“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丰富内容”的思路,实现“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以园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优化农业结构。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按照品牌战略,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着力抓好以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逐步改善边远山区、民族村寨群众的出行、饮水、住房、教育、卫生、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自我发展自信心。(陈政 张弘)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贵州师范大学)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罗曦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