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有多美?贵州生态日,省气象局专家告诉您

  6月18日,是第五个“贵州生态日”。今年的生态日主题是“绿色发展高质量 生态文明出新绩”。围绕读者朋友们关心的几个话题,记者采访了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推广应用科科长黄林峰博士。

  记者:今天是贵州生态日,先请黄博士简单介绍一下今年省气象局开展的“多彩生态贵州·卫星视角下的美丽乡村”生态日活动基本情况。

  黄林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我省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贵州省气象局围绕“绿色发展高质量 生态文明出新绩”主题开展“多彩生态贵州·卫星视角下的美丽乡村”生态日活动,我们选择了铜仁市玉屏县新店乡大湾村、安顺市镇宁县简嘎乡喜妹村、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黔东南州从江县四联村、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黔南州福泉市双谷村、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水头寨村、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核桃湾、安顺市大西桥镇鲍家屯村、黔西南州万峰林街道办上纳灰村等12个新农村示范点作为试点,利用80年代以来至2021年的陆地卫星和高分卫星遥感4个时期影像,展示我省乡村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等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记者:在卫星视角下,可以看到80年代以来新农村示范点哪些变化与美景呢?

  黄林峰: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06年以来,根据中央和贵州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贵州多措并举,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打通交通动脉,通过产业调整和发展使农民增收致富,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这个贵州生态日,通过卫星视角,对比历史和现在的卫星影像,展现贵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丰硕成果。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卫星视角下俯瞰80年代以来农村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植被恢复、乡村建设等变化情况,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展示平台,以遥感影像图和动画的形式,展现新农村生态建设成果。

  如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一个乌江边的美丽苗寨,经过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化屋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从1988年的36%增加到现在的69%,形成了山青水绿的生态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道路宽度达到6米,各条硬化道路和码头将各个村民组和外界相连,还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记者:“十四五”期间,请问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以农业遥感助力乡村振兴为例。

  黄林峰:“乡村兴则国家兴”,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遥感技术作为一项不断革新的数据采集手段,能够为乡村数字化提供实时、准确、丰富的各种地理信息,全面推动数字乡村的建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遥感大数据将在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和保障生态景观环境等各方面支撑数字乡村建设,势必会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和实施。

  以农业遥感助力乡村振兴为例,我国于2006年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高分专项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我国自主获取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能力。其中,高分六号卫星首次在卫星传感器中配置了能有效反映作物特有光谱特性的“红边”波段,能够显著提升作物精准识别能力,可以实现对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等同期生长的大宗作物和大蒜、生姜、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田块级精细识别,为高精度、定量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资源环境要素监测提供可靠的支撑手段。高分六号适应了农业监测时效性和准确性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是我国有史以来最符合农业需求、最接地气的遥感卫星,可以称为“中国农业一号卫星”。同时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大幅提高农业对地监测能力,加速推进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 一审:李庆亚、二审:付芳婧、三审:罗曦)

版权所有:贵州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黔CPI备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 邮箱:15180812582@163.com 抖音号:gznw9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