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新闻热点 > 要闻资讯

苗绣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要闻资讯|时间:2021年03月26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文剑 点击量:

1c6d112c-fc97-477b-afde-4e6f8170f09a

蝴蝶妈妈纹案 韦荣慧 摄

3b4864cf-29fc-41be-baf5-280e687a4d06

苗绣亮相法国 韦荣慧 摄

23466b69-4478-4b1d-aedf-1088eb88800e

百鸟衣 韦荣慧 摄

c22424a5-35ba-4b16-8719-0796a3577a80

七星关区燕子口镇一心村大南山苗寨群众交流手工技艺 陈慧 摄

ee232a95-af29-4697-866f-538a4f1872bb

“绣娘”韦祖英(右),带领搬出大山的群众传承刺绣技艺,发展刺绣产业,解决当地群众就业240人。 陈慧 摄

  从大山深处苗家姑娘的日常生活,到引领全球时尚的高定秀场,承载着数千年民族记忆和传说的苗绣纹样正被赋予一层又一层崭新的意义。由符号呈现精神世界从而具备强烈的文化属性,因工艺打通设计的边界从而跨出大山融入大众生活形成产业,当今的苗绣不再“小众”,在脱贫攻坚中已展现出它独特的力量,而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又将如何进一步发挥功能?

  这也是不少长期关注贵州苗绣的人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关领域的学术团体、企业等也不断将目光聚焦,不断尝试着新的可能。近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品牌的力量——苗绣产业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更是云集了大量专家学者,大家围绕苗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苗绣图源的数字化保护,苗绣的美学生活,苗绣的品牌建设、苗绣产业化的突围、苗绣与乡村全域旅游的良性互动等主题,进行实践交流和理论探讨。

  苗绣印象 文化载体与智慧结晶

  “苗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形成规模产业。希望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苗绣在民族地区特别是苗族地区要发挥更大的贡献,需要集各方力量来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关注焦点,共谋发展。”在京举办的“品牌的力量”研讨会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韦荣慧作为会议主持做了以上开场白。韦荣慧长期致力于苗绣发展探索,更于2004年时受托,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及夫人到中国访问设计系列服装,将苗绣、苗族银饰融入其中,除了服装,还设计了与之相配的包、手镯等。在她看来,“苗绣中蕴含着苗族的历史、文化、集体情感和审美观。”

  著名书法家李晋有过去在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时多次见过苗绣的风采。在他看来,苗绣在振兴乡村发展中遍布各个层面,女孩子穿的裙子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像一道风景线展映在人们眼前,在传统工艺建筑为主的苗寨村庄中,走进屋里也能嗅到苗绣的浓烈气息。他认为,苗绣产业可以带动一个庞大的人群,是一种传统文化产业用于精准扶贫,成本低、来得快,建议发展该产业的企业不要各自为战,应互帮互助,联动起来创造更多可能。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近期举办的“苗绣和油画——蝴蝶妈妈与玫瑰花的艺术生活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孙国明认为,这不仅反映出主办单位长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助力民族文创发展的不懈努力,也反映出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他表示,下一步,研究会将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苗绣产业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搭好台、服好务。

  生长在黔东南苗族聚集地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高中毕业后又到苗寨生活了两年半,虽然生活中处处可见苗绣,但他认为自己只是“熟知”而非“真知”,对苗绣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后来随着阅历增长,对苗绣逐渐加深了认识。在他眼中,苗绣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丰富的色彩、奇妙的构思和细腻的针法,生动再现了苗族先民的神话传说、苗岭的绮丽风光和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场面。苗绣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中一道亮丽景色,逐渐为国人所重视,并已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他对苗绣产业的发展也有十足的信心。

  产业发展 为乡村注入动能

  对于如何发展苗绣产业以此带动乡村振兴这个问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王石奇建议,一是要积极引导当地干部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把发展苗绣作为一项职责任务抓在手上。二是研究解决好相关政策扶持问题,特别是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将其用足用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三是积极培养苗绣带头人。四是加大苗绣宣传力度,进一步讲好苗绣的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石亚洲认为,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苗绣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需要一手抓培养,一手抓培训。可以在一些中小学开设苗绣等兴趣班,推动非遗进校园。在社会组织方面,应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做优做强苗绣产业,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可以加大科技研发,实现苗绣时尚化、网络化。同时,加大苗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推广,发挥人才资源市场优势,让苗绣走出大山。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处处长卢立群则表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苗绣等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和贷款贴息等,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苗绣产业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对苗绣文化和产品的宣传,不断开拓市场。

  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樊明太看来,苗绣发展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性化的发展阶段,是传承。传统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就是要把故事讲好,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如何凸显个性。第二阶段是“苗绣+”阶段,如“苗绣+数字化”“苗绣+平台”等,这个阶段特点是描述价值。第三个阶段是新产业“+”苗绣,如“服装+苗绣”“玻璃+苗绣”,这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把这三个阶段融合起来发展,通过提炼描述核心元素来提升行业门槛,树立品牌形象。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石茂明认为,作为文化传承,需要国家有专门的投资,而作为产业来看,就要为从业人员带来更多收入。但二者之间又有紧密联系,只有传承好文化才能发展产业,而产业发展好了又能反哺文化。同时,产业也可分为大众化和时尚化两条路来走,石茂明认为,让苗绣往高端产业化方向发展值得一做。

  苗绣作为一种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是不是一定要将其市场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袁金辉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产业化必然会被植入标准的工艺、程序、材质等,但苗绣是一个小众产品,其需求主要来自于本土家庭和市场。在本土需求中,苗绣在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呈现是各美其美,异彩纷呈。从这一点来看,他认为苗绣不一定要市场化,而是保留其特色,能在更多的日常生活空间和时尚生活中注入苗绣元素就已经很好了,而如何将这个民族特色产业做好、做强、做大,则要看未来如何挖掘市场。

  外延创新 苗绣潜能未来可期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苗绣成为一种摆脱贫困的工具和武器。以苗族妇女为主的刺绣队伍不仅参与到苗族刺绣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重要的是更好地认识了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希望苗绣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对苗绣发展同样很期待。他表示,在苗绣发展中,相关的各个方面应当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向前发展的合力。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虚心学习苗族文化构图、图案、色彩和技法,将这些智慧很好地用在设计中,并逐渐培养出一批苗族社会内部的设计师,让她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逐渐地转变为一种既有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怀,又能够对于外部文化市场有认识和理解的民间艺术家。在这样的路径上,苗绣将会越做越好。

  “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具有多劳力投入、低现金回报的特点,仅仅依赖传统的街面、集市或商店式售卖,或者依赖学徒式的传承传播,都是远远不够的。”上海大学教授潘守永认为,还需要社会各界合力共谋发展,他特别提到了韦荣慧及其团队近30年来持续致力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的努力,认为这些努力助力了品牌的形成和文化力量的彰显。在他看来,这种目标导向的素材挖掘与研究、综合形态的展览与展示、城乡互动与中外互动的话题研讨,以及推进项目实施和时尚新品的研发创新实践行动等“多位一体”的做法,为民族地区振兴和乡村振兴树立了可持续、可复制的具有案例意义的新典范,是一个好的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红梅就苗绣的数字化保护,从图样基础数据的全球采集、苗绣工艺数字化录入、传承人数字化跟踪建档,以及数字化展示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作为“苗绣和油画——蝴蝶妈妈与玫瑰花的艺术生活展”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丛日芳表示,北展集团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积极向文化艺术领域转型,为宣传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而努力,希望苗绣的优秀作品、高端产品、知名品牌能够长期落户北展。

  早在2006年,苗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曾登上巴黎秀场的舞台,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定”。柒牌服装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炳文从服饰设计方面阐述了苗绣在时尚领域的突破。此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吕保利和副秘书长丁镇也提到“苗绣和油画——蝴蝶妈妈与玫瑰花的艺术生活展”带来的良好社会反响,并建议中央民族大学等尽快建立苗绣艺术研究机构;建议政府出台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融合社会力量,促进建立苗绣产业公益基金;借助市场力量,在重点地区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促进非遗产品、产业的活化、体系化,促进苗绣产业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落地开花。(记者 彭芳蓉)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