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气象 > 人工影响天气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召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人工影响天气|时间:2023年06月28日 信息来源:中国气象局 责任编辑:冷海燕 点击量:

  6月26日至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在甘肃省张掖市联合组织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以下简称“现场会”)。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效果最好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初步实现由分散、粗放、相对独立发展向集约化、研究型、安全性、融入式转型发展,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方面成效显著,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图片1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现场 图/李根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此次现场会,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对筹备工作多次提出要求。他表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事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一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趋利避害、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各兄弟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气象工作者、参与者、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也得益于坚持政策保障和规划先行,多方协同和联动发力,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开放共享和产业融合。期待以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合力,健全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提供坚实保障。

  甘肃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李刚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出席会议。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有关部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气象局及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负责同志与会。

  袁达表示,人工影响天气是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坚持遵循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经济合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技术装备能力建设,为更好服务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国家重大战略和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张祖强表示,气象部门将继续协同各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新要求,稳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不断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奋力开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新局面,以实际行动检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

图片2

  图为“新舟60”增雨飞机 图/李根

  据悉,“十三五”以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基础业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成效显著。

  在助力农业丰产丰收方面,各地围绕重要农事季节和作物需水关键期,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在东北,得益于近年来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作,区域年均增雨(雪)量较之前增加27%,年均粮食产量提高232亿斤。在云南,气象部门长期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大幅降低烤烟的冰雹受灾率,每年减少损失16亿元以上。新疆近年来强化人工防雹作业能力建设,棉花等重要农产品年均雹灾损失减少70%以上。

  在服务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气象部门坚持内外携手合作,在应对干旱、异常高温、森林草原火险等自然灾害过程中,全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多次助力降下“及时雨”“救命水”。2018年,在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扑救时,人工增雨作业对全线扑灭林火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下半年南方多地遭遇极端高温事件,4架国家高性能增雨飞机、2架大型无人机千里驰援,助力降下“喜雨”。据统计,2022年6月至11月中旬,长江中下游高温干旱地区人工增雨影响面积约252.9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降水约85.6亿吨。

图片3

  与会人员参观祁连山湿地沙盘 图/李根

  在助力建设美丽中国方面,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覆盖三江源、祁连山等近四分之三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丹江口水库等近一半的大中型水库。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十三五”以来,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呈逐渐增加趋势,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大约371平方公里,祁连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会议还就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跨部门议事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探讨。

图片4

  与会人员了解增雨无人机技术与载荷 图/李根

  26日,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人工影响天气空中、地面作业设备,综合作业平台和业务指挥系统。

  一审:罗忠显

  二审:邱晓瑜

  三审:付芳婧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