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南明区甲秀楼美景。
南明区花果园商务楼宇。
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内,联积电子(贵州)有限公司的品检员进行抽检作业。
仲春时节,贵阳市南明区万物生辉,欣欣向荣。
阔步春风里,南明区步履铿锵——
高质量发展南明“答卷”增新绩:2024年,该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2.46亿元、同比增长5.7%,总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9%、位列榜首。连年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从春天出发,南明区信心满怀——
奋发向上的发展姿态更加挺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南明区围绕打造“省会核心·筑城客厅”使命任务,扬起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势头,强化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导向,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向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无边胜景入目来,踏春前行日争新。南明区正以奋斗的姿态奔赴希望的明天,满弦开工、实干开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明篇章。
“三个大抓”赋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锚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2025年,南明区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招商、抓大招商,新的发展势能正在迸发。
突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南明区全力做大工业经济,聚焦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科技(食药同源)“一主一特”产业,做优“地、房、人、电、钱、证”要素保障,加快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力争南明本部“一主一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5%。加快升级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抓数据赋能、技术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做强数字经济,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研发、生产、销售、集成等环节的数字产业链集聚。做实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重点围绕“一主一特”产业,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五外”联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开放格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支持企业探索数据进出口业务、拓宽服务外包接包规模,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增长10%以上。
围绕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南明区紧盯“四新”“四化”“四主四市”等重点方向,针对养老托幼、医疗健康、文化旅游、未来产业等,合理匹配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项目,力争产业投资占比30%以上、民间投资40%以上。构建区级统筹、属地主责、部门靠前服务、实施单位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统筹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围绕安全、质量、进度,高效提升项目规范化、精细化、数智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度。
大力大抓招商、抓大招商,南明区突出抓好领导带头示范招、开发区主战场招、驻外办事(联络)处桥头堡招、部门牵头招、区属国有企业主力军招、商(协)会桥梁纽带招,合力形成全区大抓招商、抓大招商的浓厚氛围。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招新引优,推动短链延伸、断链连通、弱链增强,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新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格局。
“内外”兼修优化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围绕做强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策源、开放枢纽门户、资源要素集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五大功能”,2025年,南明区将积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进民生福祉,倾力打造品质之城。
提升城市颜值。南明区将以甲秀楼片区为核、南明河为轴,突出“精改造、细雕琢、巧经营”,持续推进“一河一道一片”系统打造,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活化利用,全面展现贵阳老城“九门四阁”文化魅力。坚持“点、线、面”结合、“留、改、拆”并举,将棚户区纳入城镇危旧房改造、专债回购及城中村改造。做优做强“城市大脑”、抓好交通治堵、推进垃圾分类,增强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高标准实施“一圈两场三改”,坚持全龄友好、功能集成,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服务,高质量完成62个圈内项目,新增特色生活圈2个以上,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制定停车配建标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推进智慧管理,确保新建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位2000个。探索推行“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托管、规模化运作”模式,完成智慧化改造提升农贸市场3个。
激发城市活力。围绕南明河滨河经济带、火车站商圈、花果园商圈、大南门区域、贵钢区域等“一带两圈多点”商业布局,全力推动消费新业态、新品牌提档升级;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落实好、宣传好、组织好消费政策、措施、活动,持续激发消费活力。积极探索“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推进商贸主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电商示范品牌、示范企业、示范团队3家以上。
提质城市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做好“六爽”文章,擦亮“爽爽贵阳·甲秀南明”城市品牌,助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用好文旅资源,精心推进“五大文化工程”和非遗传承与发展“个十百千”工程,挖掘用好“一河一道一片”文脉资源,推进阳明文化步道与历史城垣步道融合打造,启动甲秀楼片区4A级旅游景区建设,争创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开展餐饮住宿服务品质提升行动,培育名优酒家、品牌酒店、精品民宿等5家以上。
“软硬并重”人民幸福触手可及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2025年,南明区将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等,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赚不赚钱、清不清廉,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拓展“企业之家”服务内涵,推动政务服务质效提升。优化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确保企业开办用时平均在0.5个工作日内,用水报装用时保持在0.5个工作日内。
擦亮生态底色。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9%以上,实现环境质量与环境监管“6个100%”的硬指标,让青山绿水成为常态,让清新空气相伴左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丽南明的亮丽名片。坚持绿色经济“一二三四”发展思路,持续推动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消费、共建绿色文明,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回应民生热点。紧密结合完善“四位”(岗位、学位、床位、车位)供给,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四业”联动工作机制,建好用好“一园一场一平台”,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省外高校毕业生留筑就业40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教育“四强”行动,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布局,系统打造小初高一体化“甲秀教育集团”、16所新优质示范校及甲秀、李端棻、达德等特色教育名片,擦亮“学在南明”品牌。深化健康南明建设,纵深推进与省、市三级医院合作,主动加强与省外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强化重点学科打造、卫生人才引育、医疗网底建设、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聚集下沉。
观察 百强区经济增长背后的动能
2024年南明区发展“成绩单”令人瞩目。GDP继续稳居全省第二、贵阳市第一,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9%、位列榜首,实现全市GDP“六连冠”。
这一年,南明区A级物流企业达24家,总量居全市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建安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9.8%,总量均居全市第一;全年净增市场主体1.5万户,总量达19.9万户、居全省第一;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4.25亿元、同比增长4.9%,总量居全省第一……
多项发展成绩在省、市处于领先地位,表明南明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向好态势。窥斑见豹,解析南明这个经济发展“模范生”,也就能读懂新时代省会贵阳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未来。
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区,也许有人会说,南明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速度走在前列理所当然,实则不然。所谓“高处不胜寒”,处在金字塔顶端,每上一步都举步维艰,何况南明区还面临老城区土地成本高、发展空间有限等诸多难题。
在新出炉的2025年南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南明区攻坚克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就是找准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个重要着力点,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探索无限可能。
过去一年,南明区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已成气候。形成“一核两翼”,即以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核心,二戈寨片区为南翼,红岩片区为北翼的发展布局。“一主一特”产业逐步聚链成群。新引进的19个项目中,不乏煜晖电子、沃顿电气、泰新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
擦亮“大数据”名片,南明区引进南网数字、浪潮黔慧、小拉科技、引擎科技等智算企业23家,新增规模以上大数据企业9家。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达64.72、居全省第二。软件和信息技术业务收入规模达52.6亿元、同比增长10.7%,总量居全市第二。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南明区形成集仓储配送、批发采购、物流信息于一体的二戈寨物流产业集聚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2.1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9%。规模以上服务业八大行业营业收入达178.9亿元、同比增长14.7%。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势迅猛,分别同比增长31.9%、23%。新增总部企业3家、全区总部企业达10家,新增亿元楼宇2栋、全区亿元楼宇达8栋。
新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离不开科创实力的有力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南明区重点围绕“一主一特”产业,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南明区成功申报贵州省首个气象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等3个省级创新平台,推动省科技支撑项目立项17个,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3支,入选贵州省第八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4人,技术合同输出额达34.01亿元,创历史新高。
2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动员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启贵州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当天,贵阳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召开,强调要以“起步冲刺、决胜全年”的干劲,构建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立足自身,2025年,南明区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持续发展新产业的同时,还将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力争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7%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逐梦之路,从非坦途;何以争先,唯有实干。”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明区干部群众干字当头,破浪前行。
(谌思宇)(资料图片均为赵松摄)
一审:罗忠显
二审:申谋
三审:付芳婧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