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
贵阳市观山湖区“创聚观山”赴大连引才。
贵阳市观山湖区“创聚观山”线下招聘会。
从跨越4000公里的“揽才团”奔赴高校,到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从全省首家国有独资人才发展有限服务类企业的市场化探索,到“人才+产业”的深度融合,贵阳市观山湖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人才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系统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聚焦卡、钱、户、房、岗五大要素,深化市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优化人才服务生态,持续擦亮“创聚观山”人才工作品牌,构建起“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十四五”期间,观山湖区人才资源总量从2021年的12万人跃升至2024年的18万人,实现跨越式增长,这片热土正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成为黔中人才高地建设的生动样本。
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求贤若渴踏新程,跨越山海引凤来。4月14日至18日,观山湖区抢抓春招黄金期,组织辖区36家企业携400多个优质就业岗位,踏着春风,满怀诚意,先后前往上海、大连、天津,向优秀人才发出邀请函,共同为观山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招聘会现场,观山湖区精心布置招聘展台,派出工作人员给前来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发放人才宣传册和岗位手册,为前来咨询的学生提供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服务,助力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
“我本身就是贵州籍学生,听说老家有企业过来招聘,还没开门我就过来排队了,贵州本土的企业直接来招聘,感觉回家的希望更大。”大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陈垚说,“其实我手上已经有2个offer(工作邀请)了,一个在四川成都,一个在国外,但是如果家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回家。在照顾父母的同时,也想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
5天的引才路,跨越近4000公里的三个城市,3场交流座谈会、3场线下招聘会、2场校园宣讲会,此次活动累计吸引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五所高校的1000余名应届毕业生参加,收到求职简历700余份,签订求职意向书500余份。
“我想说,观山湖区是一个包容性强、充满活力、后发优势明显的城区,发展潜力大,所以我从2021年开始选择到这里投资创业。这里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也很尊重人才,希望大家能抓住机会。”在天津商业大学黔籍学子座谈会上,沪籍企业家陈斌真诚地表示。
该活动不仅是观山湖区“全年无休”引才行动的缩影,更是其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观山湖区始终坚持以“创聚观山”品牌为引领,以“聚”的方式丰富“创”的要素。其中,“创”即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价值,释放政策红利、提供金融支持、搭建发展平台、链接各类资源、拓宽成长空间;“聚”则牢牢把握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为观山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聚才聚贤、聚合智力。
为拓宽延伸人才招引渠道,观山湖区积极与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贵州大学等多家高校贵州校友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路径。同时,该区还积极开展赴外引才和特色活动,组织辖区优质企业开展春、秋季“创聚观山”赴外引才活动,举办“求职大赛”“人才服务巴士”“高校学子回乡访企”等特色活动,促进黔籍学子返乡就业。
此外,观山湖区还做好常规招聘,以高校毕业生留筑行动为统揽,组织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直播带岗,以及高校毕业生“求职有我”“就在观山湖”等活动百余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针对岗位征集收集覆盖不全、人岗信息不精准、人才就业数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观山湖区开展岗位改革探索,通过选取辖区5个具有代表性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试点,构建起岗位高质量多元供给的“三个双”机制(“计划+动态”双向发力建立岗位储备,“政府+市场”双核运行全面收集岗位,“线下+线上”双头并进精准推送岗位),有效提升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十四五”期间,观山湖区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超百场,争取省内外高校毕业生留(引)筑3万人以上,聚焦产业领域,制造业、大数据、农村实用人才累计新增8900余人;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效显著,累计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1100余人;2024年,通过赴省外开展“双招双引”活动,柔性引进7名智能制造领域特聘顾问,推动“高精尖缺”人才与重点产业融合常态化。
从安居乐业到心有所归
4月25日晚7点,观山湖区林城东路“起点”人才公寓3楼公共区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观山湖区青年夜校开设的美妆课吸引了20多名青年参与,大家围成一圈,认真观摩学习着老师的每个讲解要点。
公寓住户、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员工王宝潞对化妆很感兴趣,上课时听得格外认真。“我就住在公寓,过来上课太方便了。”她表示,白天工作挺费脑的,课程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正好可以“换换脑子”,轻松一下。
王宝潞是2024年9月入住公寓的,她认为这里不仅环境好,设施齐、租金低,而且公寓青年夜校的课程以及不定期活动让她在这里交到不少新朋友。
据悉,“起点”人才公寓为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由贵阳观山湖人才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主要为观山湖区招商引资企业、一主一特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规上企业、新就业大学生、新青年等人才提供住房保障。
“我们公寓距离地铁1号线阳关站仅800米,到高铁北站8分钟车程。周边配套设施丰富,包括5所学校、3个商业综合体、2所医院和10家以上的银行服务网点。可以充分满足各类人才对吃、住、行、娱、学的一站式需求。”“起点”人才公寓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寓提供24小时管家式服务,为人才打造共享办公室、休闲区等空间,并增设了人才创业就业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社群活动等服务,构建起具有观山湖特色的人才微生态(生活微社区、人才微市场、发展微空间)。
“依托公寓的能力提升培训,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清晰明了。”观山湖中学教师陈蕾说。
截至2024年,观山湖区已筹集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8000余套,形成高层次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筑梦驿站多层次安居网络,累计兑现租房补贴、安家费等政策资金超1500万元,发放“筑才卡”207张,让人才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为了让人才充分感受到观山湖区渴求人才、礼敬人才、关爱人才的真情厚谊,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到观山湖发展、扎根观山湖,该区积极创新服务模式,除了住房保障,还通过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专家人才座谈交流会,多方位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困难。
同时,深化人才服务专员制,明晰人才服务流程和责任机制,开展人才服务专员季度培训、专员交流座谈,建立专员动态退补台账,探索构建了“一电一键一专员”人才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累计提供人才咨询2800余人次,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问题550余个。
为提升活动效果,观山湖区着力打造“创聚观山”人才服务品牌,累计举办“人才日”系列活动、“创聚观山”品牌系列活动、技能人才成果展、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110余场。组织完成区委联系专家“创聚观山·又见人才”、人才服务巴士等主题宣传报道上百次。
在加强人才经费保障方面,该区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统筹安排用于人才政策兑现、人才招引、人才培训、人才服务、宣传报道等,累计投入经费超千万元。
一系列举措让人才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正如入住人才公寓、就职光大银行贵阳分行的张鲔所说:“这里既能找到北上广的机遇,又能享受贵阳的烟火气,是理想的工作生活‘第三空间’。”
市场化机制释放“乘数效应”
4月24日,贵阳观山湖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世坤一行再度乘坐飞机前往广东深圳,为今年观山湖区二季度“双招双引”工作开展前期考察调研。
“我们会像猎头一样为企业画像,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勾勒人才画像,以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方式精准猎聘所需人才。同时,企业还会实施‘人才+项目’全周期人才高效发展机制,立足本地产业发展方向,联动政府产业政策和招商资源,共建科创飞地工作室等平台载体,整合各方力量拓展人才发展空间。”贵阳观山湖人才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菊表示。
据悉,贵阳观山湖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4月,是贵州省首家国有人才公司,也是观山湖区积极探索人才工作市场化改革路径,以人才聚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服务全区各类人才5000余人,支持青年人才创业、征集可行性创业项目40余个。”刘晓菊说。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使观山湖区人才引进效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观山湖区以人才公司为主要抓手,围绕人才引进、人才发展、人才服务三大功能,建立健全寻访、匹配、引进、落地全链条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项目”全周期人才发展机制和“公共+市场”全功能人才服务机制。
在人才引进方面,该区通过人才公司赴深圳开展“双招双引”活动,柔性引进专家顾问7名,还与中国电子商会产教融合专委会、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2家行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探索“人才+项目”协作机制,搭建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乡情亲情”引才网络,成功招引黔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此外,还充分发挥观山智库活力,建立人才库,链接博士400余人,储备“观山智库”专家700余名,促成人才技术成果转移2项。打造“观山湖中学”教育品牌,以市场化手段(项目制和年薪制)引入京黔两地高层次教育专家和银龄教师,组建顾问团队,推动教育人才资源流动,促进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在人才发展方面,观山湖区组建“人才发展基金”,制定《贵阳观山湖人才发展有限公司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自筹资金50万元,借助市场基金公司、“基金小镇”力量,拓展资金池1000万元,储备项目70个。同时,开展“博士观山行”“人才下午茶”、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培养、“观山湖杯”求职大赛等活动20余期。聚焦党政人才、企业技能人才、社会青年人才,开展“青年夜校”“观图学苑”等培训7100余人次。探索“小小人才家”托育服务保障体系,在社区建设嵌入式托育服务模式,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人才服务方面,观山湖区坚持用专业服务帮助辖区企事业单位简化管理程序、减少劳动争议、降低用工成本、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优化。拓宽人才服务渠道,畅通人才线上线下服务路径,开通人才服务专线,实现“无事不打扰,有事必办好”。
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有力举措的同频共振、效应叠加,观山湖区的人才总量实现几何级增长。如今,在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土地上,18万人才汇聚成一座巍峨的“金字塔”。在这座金字塔中,既有柔性引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也有技能大师领办的人才培养工作室,更不乏青年创客扎根于此。他们共同构成了“顶尖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支撑、青年人才蓄力”的梯队结构,为观山湖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61个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在观山湖区星罗棋布,这些平台如同“创新反应堆”,催生着专利授权量的不断增长。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院士工作站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促成5项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合作。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观山湖区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实践和创新探索。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观山湖区正以更高站位谋划人才工作。持续擦亮“创聚观山”人才工作品牌,狠抓人才引、育、用、留,实施人才行动,搭建人才平台,落实人才政策,健全人才机制,让观山湖区的人才生态更加优化、人才活力更加迸发、人才效益更加显著。
清晨的阳光洒向观山湖区,在无数追梦人身上流转,他们正奔赴各自的岗位,用智慧与汗水汇成该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资料图片由观山湖区委组织部提供)
(刘娟)
一审:罗忠显
二审:申谋
三审:付芳婧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