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校园一角。(贵州中医药大学供图)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贵州中医药大学自1965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统筹推进教学、科研、医疗协调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体系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进入新时代,学校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水平与质量稳步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
勤耕不辍 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历经60载磨砺,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服务国家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凝练学科特色。特别是2015年以来,学校把学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持续推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学科竞争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中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中药学也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同年,中医学、中药学成功入选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开启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2018年,公共管理专业顺利通过全国MPA学位点专项评估,成为全国最早通过MPA学位点专项评估的中医药院校之一;2019年,中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方案》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2024年,中药学获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双双获批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积极应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功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专博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新增护理学、法律、公共卫生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学位授权结构实现重大突破;2022年,增设中医养生学学科;2023年,针灸学、少数民族药学(苗药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肛肠病学5个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名单;2024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再增针灸、医学技术、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应用心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针灸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至此,学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11个,标志着贵州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迈出多元化发展重要一步。2025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中医药大学排名》,贵州中医药大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排名并列第14位;在全国高校软科排名较上年上升59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5年的269人增加到2025年的1186人,增幅超300%,博士研究生招生从2023年的35人增加到2025年的118人,增幅超200%。
突出优势 多学科融合聚力赋能
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学校始终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实力强劲,人才队伍底蕴深厚。拥有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国家级中药学(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贵州民族医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20余个。学科立足贵州特色资源,聚焦民族医药、药食两用药材及喀斯特区域中药的深度开发,围绕贵州省特色食药材高效综合利用、苗药特性与基础研究、中药材分子标记技术、药物新剂型新工艺等研究特色和前沿组建省部级创新团队6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520项,总经费达1.4亿元,出版专著96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制定标准19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教学科研成果奖项23项,学术影响力显著。学科带头人、贵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周英深耕中药民族药研发工作20余年,构建以“成分群—靶点群—机制网—疾病”为轴线,以疾病为核心,成分为基础,靶点为桥梁的研究范式。主持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教育人才’”“贵州省‘十层次’创新型人才”。
中药资源学科是学校中药学学科的特色方向。针对贵州地少林多的山区特点,学科团队创新性提出“林下拟境”和“生态位优化利用”原则,建立了“自然林-天麻、经济林-太子参、经济林-半夏、自然林-淫羊藿、经济林-白及、经济林-草珊瑚”6项种植技术规范。经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为行业团体标准。相关研究以合作成果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4年中国发明协会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效。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院长周涛带领团队深入产业一线,将科研创新与产业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为贵州省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2024年,周涛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其工作室获批贵州省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彰显了学科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学校中医肿瘤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唐东昕在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肿瘤研究领域成果斐然,获首届“全国医务名匠”“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岐黄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学科依托贵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建有中医肿瘤传承与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建有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等高质量平台。学科整理提炼苗医“四大毒”等理论,应用弩药针、隔药纸火灸等特色疗法主攻癌性疼痛等临床难题,制定15项标准规范并在贵州12县市推广。学科建设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3项,获科技进步奖项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起步于2005年的风湿免疫学科,历经20年发展,已成为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团队,是中医风湿病特色治疗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拥有70余名医教研人员,其中10余人获“国家级名老中医”“青年岐黄学者”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称号。团队所在的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马武开,长期投身风湿病医教研工作,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10余项奖励,入选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多项人才称号及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学校充分发挥传统学科优势特色,积极推动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中医方案。2025年2月,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Spencer J. Sherwin教授来校访问,进一步打开了学校与顶尖高校的合作新局面。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势在医学领域尤为显著。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邬卫东表示,学校将进一步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药集团等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推进学校新医科新工科、医工交叉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良性互动有效路径。
优化布局 构建特色学科发展体系
贵州中医药大学着力打造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为主干,以苗医药、中西医结合康复养生为特色的中医药学科专业集群,现有37个本科专业,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8个。学校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优化与调整,布局战略性新兴交叉、未来学科,推动学科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康养学科群、医学人文学科群、医工交叉学科群发展,进一步完善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科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理顺交叉学科体制机制,以学科交叉与融合建设为着力点,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搭建多元化学科交叉共享平台。依托中医药主干学科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及“+中医药”的交叉研究。同时,中医康复与养生、中医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等扶持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着力培养学科新的增长极,切实加大对扶持学科的投入力度。
未来,贵州中医药大学将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聚焦服务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发展需求,坚持以中医学、中药学主干学科为基础,加大对相关理工学科专业投入,加强中医AI诊疗、AI平台建设等信息化建设扶持力度。聚焦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领域的前沿问题,加强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推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周超 魏砚君 段艳)
一审:罗忠显
二审:申谋
三审:付芳婧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