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乡村振兴 > 精准扶贫

习水滨江村:把石缝里的仙人掌做成产业 村民靠它富了起来

精准扶贫|时间:2020年10月27日 信息来源:遵义晚报 责任编辑:文剑 点击量:

  在中国传统药典里,仙人掌是一种食药同源的耐旱植物。近日,记者在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采访时,得知了一件“稀罕事”——在这个以水为稀的小村庄,村民食用仙人掌的历史长达200多年。从2015年起,全村规模化发展了1000亩仙人掌种植基地,建起了一家加工企业,自主研发的仙人掌面条、仙人掌饼干卖到了上海、重庆、广东、四川等地,把仙人掌产业做得有声有色。

  如今,滨江村村民吃仙人掌、种仙人掌、卖仙人掌……仙人掌已成为滨江村的珍贵财富。

  村民回乡创业种植仙人掌

  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曾是一个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偏远山村,这里种什么都不成气候,唯有仙人掌,它扎根在各家各户垒砌坝子的石缝里,以顽强的生命力向阳生长、结果。

  “我们村一直就有吃仙人掌的传统。”53岁的村民司美香对记者说,在灾荒和战乱的年代,滨江村的穷苦人家就是靠吃野生仙人掌撑过来的,村民对仙人掌有着独特的情感,把仙人掌果称为“仙桃”。

  每年4月到10月是吃仙人掌嫩片的最佳时期。大山里,一人多高、浑身带刺的仙人掌长出嫩片,村民们就会上山采食。

  “刚长出来的仙人掌嫩片可以生吃、榨汁、凉拌等,清新可口。”司美香说。

  2015年,在外打工的滨江村村民杨明礼和妻子任霞梅回乡创业,他们看准了仙人掌产业发展前景,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习水红四渡仙人掌产业有限公司,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仙人掌,形成产业化链条,将仙人掌培育成了一个拉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新型产业。

  “发展仙人掌产业并不是一时脑热,仙人掌属极度耐旱性植物,而滨江村的土地有70%是山地,非常适合仙人掌生长。我们还到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听取了各大农科院校专家的意见和指导,这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杨明礼说,“在科学管理下,每亩仙人掌产量可达4吨左右,成熟后的仙人掌,其中约80%可以利用。如新长出的嫩片适合凉拌、煮汤,其余的把刺挑干净榨成汁后,可放入面粉制作面条、饼干。”

  仙人掌成为当地富民产业

  在滨江村仙人掌种植基地,一丛丛仙人掌挺拔在斜坡上,绿意盎然,大的仙人掌比成年人还高。

  经过几年的发展,滨江村仙人掌产业初具规模,全村共种植了1000亩仙人掌,这项产业已带动建档立卡户200余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以上。2017年,该村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

  杨明礼的公司,还解决了当地100多名劳动力就业。司美香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公司从事包装工作,每月有2500元的固定收入。

  2019年,滨江村仙人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为了丰富产品种类,杨明礼通过与省农科院、贵州大学开展合作,研发出仙人掌面条、仙人掌饼干、仙人掌饮料等10多种仙人掌产品,申请了8项专利,卖到了上海、重庆、广东、四川等地。

  “尤其是面条,畅销得很。”滨江村党总支书记杨拥跃说,滨江村与四川古蔺县太平镇只隔了一条河,仙人掌面条在河对面成了“抢手货”。

  “我们主要与外地的农贸市场、超市、餐饮配送公司合作,今年已卖出近10吨仙人掌面条。”杨明礼说。

  目前,杨明礼和妻子任霞梅与省内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关系,准备开发仙人掌保健品、仙人掌护肤品,延伸仙人掌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仙人掌承载着滨江村村民的泪水欢笑,从战乱年间的“救命果”,变成家常美食,如今又成为生机勃勃的富民产业,借遵义市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的东风,“飞”出山外……(徐飞)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