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乡村振兴 > 精准扶贫

把辣椒加工成“火辣辣”的日子

精准扶贫|时间:2020年12月09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文剑 点击量:

  12月3日,记者来到织金县猫场镇石板村,49岁的陶金海正忙着制辣椒面,妻子高粉娥正在包装成品。

  “这就是我们的‘陶家柴火辣椒’,有糍粑辣椒、火锅干碟、油炸辣椒等品种,在乡场上抢手得很,最多时一场卖了5000多元,最少也有1000多元,一个月毛收入5万元以上。”陶金海说。

  “我们加工辣椒的技术是‘偷’来的。”高粉娥的话让记者感到非常好奇。

  “以前,我在镇上的一家辣椒加工厂打工时,就想着以后自己加工辣椒。”高粉娥笑着说,“可我不识字,就偷偷用手机把配方用的材料照下来,回家让上初中的女儿念给我听。”

  有了配方,不知道配方比例,怎么办?“我就把厂家做好的辣椒面用各种工具筛,分拣出各种成分,再称重,寻找配方比例,弄清楚各种味道辣椒面的制作原理。”

  “按照别人的配方去做肯定不行,我们就研究自己的配方比例。”高粉娥说,“那段时间,吃饭走路睡觉,脑壳里想的都是辣椒面。”

  在办理了营业执照和食品健康证后,今年5月,经过充分准备,陶金海夫妇的辣椒加工厂开业了。

  “产品出来了,我们取名‘陶家柴火辣椒’,用三轮车拉着到乡场上卖。刚开始很紧张,生怕没人买。没想到第一场就卖了3千多块钱。”陶金海说,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从此,每逢附近乡场赶场,陶金海负责赶场卖辣椒,高粉娥负责在家加工辣椒;逢着两处赶场的,夫妇二人就各赶一场。“最远的是赶普定的乡场,凌晨2点过就得起床,骑着三轮车上路。不过那里生意好得很,最多的一场卖了5000多元。”陶金海咧嘴笑着说,“数着手里的钱,就感觉不到累了。”

  短短半年时间,陶家柴火辣椒名气越来越响,顾客不断通过电话、微信来订货,其中不少是外省顾客。

  “老婆不识字,我也好不到哪里去,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陶金海打开手机微信,里面全是语音聊天,“我给他们讲,要订货,用语音,打字我们无法接单。”

  “书读得少,不识几个字,就是因为家里太穷。”陶金海说,二年级都没读完就辍学,十多岁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文化,在贵阳背过背篼、拉过板车。因为条件不好,直到33岁才娶上老婆。

  2013年,因缺资金和技术,陶金海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好手好脚的,戴个贫困帽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到煤矿打工,依靠务工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后来煤炭行业不景气,煤矿上班有一天没一天。”陶金海说,吃饭没问题,可就是富不起来。

  “加工辣椒,让我们一家终于找到了致富奔小康路子。”陶金海说,“但我和老婆都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我们经常给3个娃娃讲,一定要好好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读。”

  “两个女儿很优秀,班上前几名。”提到孩子成绩,陶金海夫妇一脸自豪。

  “这些年政府给了我们家很多帮助,孩子都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我们想搞辣椒加工,村干部帮着协调解决了用电问题。”陶金海还说,“政府推你一把,你就要努力向前跑。致富奔小康,更要靠自己。”

  如今,夫妇二人有了更大的发展目标:“计划用2至3年时间,建起规范的辣椒加工作坊,并注册商标,让‘陶家柴火辣椒’走进超市,走进更大的市场。”(记者  尹长东 谢朝政 陈泽尔)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