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亚鱼乡桃源居。 胡攀学 摄
玉屏朱家场镇柴冲村黄桃基地。
玉屏自治县老寨村一角。 姚磊 摄
朱家场农家书屋。 姚磊 摄
巍巍武陵山脉绵延千里,悠悠㵲阳河奔流不息。青山绿水间,“黔东门户”玉屏自治县注定成为黔东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脱贫攻坚夺全胜。当脱贫攻坚战在黔东大地全面打响,玉屏自治县勇当排头兵,筑梦乡野,深耕沃土,破城乡藩篱,改善民生福祉,脱贫攻坚连战连捷。2018年,玉屏以全省出列区县第一的好成绩,成为铜仁市首批脱贫区县之一。
乡村振兴当先锋。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玉屏自治县情系“三农”,持续发力争当急先锋,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只争朝夕奋力前行,誓要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时光交替中,实干的玉屏用汗水浇灌收获,跨入乡村振兴的大门,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示范县,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强基础 农村发展动力足
习习微风,绿树穿行。5月19日,皂角坪街道翁阳村,5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姚沅昌驱车赶往县城,两侧林木与青山相映成景,车行其间,宛若画卷。
望着窗外美景,52岁的姚沅昌感慨地说,从村子到县城只有8公里,现在开车十余分钟就到了,过去路不通畅,步行2个多小时,可吃够了苦头。
一段出行路,就是一段乡村公路发展史。20多年前,有开拓精神的姚沅昌围塘养鱼。肥鱼上市之日,却是他最苦之时。姚沅昌说:“每年能产6000斤鱼,赶场天挑到县城卖,每次挑100斤,卖完鱼肩膀破皮。”
进入新世纪,村里修了毛坯路,但雨天是泥、晴天全是灰,重车驶过,毛坯路坑洼不平。什么时候能有条城里那样的路?这成为姚沅昌的期盼。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脱贫攻坚战打响,玉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坚持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养护、高质量发展目标,在乡野修建农村公路,创建了“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高质量建好路。坚持高站位谋划、高层次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5年以来,玉屏全力保障组织到位、要素到位、布局精准等措施,累计投入7.34亿元,实现建制村和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全覆盖。
高质量管好路。坚持纵向统筹、面上覆盖,出台办法落实管理人员,基本形成“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保障农村公路的有效管养。
高质量护好路。有路必养、养必到位,通过建立养护资金增长机制,推进大中修养护工程,实现农村公路“一路一牌、一桥一牌、一路一码”全覆盖,形成以养护质量为重点、养护质量与计量支付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农村公路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安全隐患治理率100%。
高质量运营好路。通过探索推进县域公交运营,整合优化交通服务功能,投入城乡公交线路,实现了建制村通客运率达100%,通公交车率达90.5%。
目前,全县378.711公里通村公路、480公里“组组通”公路纵横山野,连接内达外畅的国省道大动脉,不仅改变侗乡村民出行方式,更打通“黔货出山”、“玉货出山”渠道,让侗乡充满蓬勃朝气。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农村公路仅是玉屏书写乡村振兴篇章的一个生动细节。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倾情“三农”,加大投入补齐水、电、讯等基础短板,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广播电视、4G网络等全覆盖,为农村注入发展动力,筑乡村振兴基石,培育出振兴之业。
兴产业 群众致富人气旺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5月19日,朱家场镇混寨村百亩黄桃基地,乒乓球大小的黄桃挂满枝头,20多名工人忙着疏果、剪枝、施肥、套袋。
“产业发展,不仅富民,还增加村里人气。”混寨村副主任杨耀忠感激地说,得益于扶贫资金的注入,黄桃产业成为混寨的新景象:春天赏花“客聚”、夏天摘果“人集”、秋冬卖苗“聚财”。
脱贫攻坚战打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用好用活财政扶贫资金,玉屏把每年财政扶贫资金的60%以上,全部注入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专项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工作,公司按不低于7.6%的年收益率签订分红协议,用于全县建档立卡户的产业分红。
混寨村乘扶贫资金的东风,引进了龙头企业,根据“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先后流转了本村大部分闲置土地,发展800亩黄桃、蟠桃、油桃等桃类共计1300亩。
“每年土地流转费50万左右,发放工资90万元,带动了170人务工。产业发展了,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已陆续回乡,村里逐渐有了人气。”杨耀忠算了一笔账,今年投产的300亩黄桃,根据7.6%年收益率签订的分红协议,村集体分红预计可达40万元。
树好栽,果好卖。目前,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下,玉屏全县黄桃种植总面积接近3万亩,投产面积1万亩,按每亩产2000斤黄桃计算,黄桃总产值近8000万元,覆盖了当地贫困农户1294户4204人。
黄桃产业的发展,只是玉屏用好用活扶贫资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玉屏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按“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经营主体+村集体或贫困户”的模式,重点发展黄桃、生猪、食用菌、油茶等四大特色产业及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2014年3月玉屏从广东引进温氏集团,该集团组建了玉屏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代养户”等合作方式,先后在玉屏发展了产业扶贫温氏养殖小区23个,600头以上生猪代养户228户,全县年出栏生猪达32万头,年带动农民增收8000万元以上。
2016年玉屏引入贵福菌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带动农户种菇,县政府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每户4万元配股到贫困户,由乡(镇、街道)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每年按7.6%的比例收益付给贫困户,连续5年对全县贫困户、脱贫户进行固定收益分配。
此外,依托“油茶之乡”名片,玉屏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新造与低改结合,产业与扶贫相融,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发展模式,在该县朱家场镇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油茶苗木培育基地,培育出9个新品种,解决了老油茶产量低下、病虫害、油茶苗成活率低等问题,使全县油茶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2万亩。
2019年玉屏油茶投产总面积15.4万亩,油茶产鲜果1.6万吨,折合产油茶籽4000吨、产茶油1000吨,油茶产值达2亿元。油茶产业覆盖全县7.8万农业人口,带动贫困人口10256人增收,茶农户均增收1000多元,3034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分红。
加强产业全覆盖,保障贫困户长效收益。玉屏围绕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黄桃、生猪、食用菌、油茶四大产业,创新实施“10113”产业脱贫项目,以10头生猪出栏、一亩油茶或一亩精品水果(黄桃)、1千棒食用菌为基本单位,确保全县每户贫困户3项产业覆盖,实现户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
同时,为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玉屏出台了《玉屏侗族自治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收益分配差异化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贫困户的义务“七要”、差异化管理“十条”。坚持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必须参与产业发展才能享受集体经济产业收益奖补,对不履行贫困义务、不遵守村规民约,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无故不参加县乡村组织的劳务用工等,扣减或取消集体经济产业收益分红。
“资金投入形成项目,项目落地形成资产,资产收益变现资金”的扶贫资金循环使用新路,让2019年玉屏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35元。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效果由“分散式个体增收”向“区域性整体脱贫”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打下底色。
转观念 文明乡风吹乡野
“乡风好着哩!你看这是家风家训、这是积德榜、这是廉政文化长廊,还有乡村大舞台。”
5月20日,玉屏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村民龙为鸿对村里的乡风文明建设如数家珍。他说,以前村子穷,村民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吵。甚至,有人为土地边角而大打出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下,脱了贫的枹木垅村以村里文化广场为载体,传承乡土优秀文化,组建腰鼓队、花灯队、舞龙队等13个文艺队伍,提升村民软实力,潜移默化提升民风,邻里之间的关系越加和谐了。
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在奔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玉屏自治县创新方式,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乡风,让文明乡风吹乡野。
完善基础设施,打牢文明根基。整合各类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7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及30户农村“欢乐院坝”,为乡村发展打牢文明根基。
让科普文化振奋侗乡精气神,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建立覆盖全县84个村农家书屋93个,在各乡(镇、街道)建立综合文化站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6个,在各村(社区)成立了6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在全县各乡村制作民族元素永久性文化墙,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广场100余个,主题文化长廊80余处,实现了村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组建有文化广场,初步建立了城乡均等化文化阵地,为营造良好的基层文化生活氛围打下了坚实基础。
夯实阵地建设,筑实文明堡垒。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充分利用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开展道德评议、“积德榜”、典型事迹宣讲等主题活动,并组建了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宣讲团,以逐级推进、层层覆盖的方式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派系统宣讲员,各级各部门分别以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为团长的宣讲团,在本单位、本系统、联系村开展宣讲,将中央、省、市重大会议精神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解读纵向延伸。
按照“六讲六干”要求以及“六有标准”,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并充分发挥文明实践站中心平台作用,开展技术能人、道德模范、身边榜样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各项惠民政策、先进模范事迹传达到基层群众中,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筑牢基层群众文明堡垒。
助推移风易俗,文明内涵深入人心。以群众为主体,发挥村民智慧,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反对滥办酒席、圈地厚葬、不讲文明、摒弃陋习等列入村规民约,并在村级活动室、交通要道、人口聚集地等进行张贴展示,通过红白理事会监督村民自觉践行,推动乡风文明新风尚建设。
持续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和典型模范的评选表彰、走访慰问,营造好人有好报、德者有得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建立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文明社会风尚。
目前,玉屏共有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村22个,文明村创建率达68%。
美乡村 村洁景美更宜居
芳菲四月,青山薄雾飘渺。行走新店镇老寨村,侗家鼓楼与时尚洋楼相互辉映,显古风今韵,溪水潺潺,垂柳依依……
谁曾想到,过去老寨村曾是穷与破的代名词。全村394户1295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户177人,贫困发生率达13.8%。
村子虽依山傍水,却曾因水而忧。过往岁月中,溪流洪水多次淹没农田土地,曾是村民挥之不去的阴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战打响,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老寨村在点滴中转换,河道经过治理,实现华丽转身,蝶变为小桥流水。
村党支部书记高芳信说,全村394户村民有房屋420多幢,轿车近百辆,贫困人口清零,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00元以上。
民富更要村美。排污管网接入民宅,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入、集中处理,老寨村变得更美更洁,更宜居。农旅一体发展,佐证山村品质化提升,破茧化蝶。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迈往乡村振兴路上的玉屏,如何让乡村更美更宜居?玉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创新全域规划。把规划作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启动规划修编,推进县域乡村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制定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农村建房管理办法》,建立农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库,试点实施农村集中建房,破解农村建房“遍地开花”乱象。
按照产业发展“特而精”、服务功能“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生活环境“净而洁”的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浓郁乡愁和推广价值的美丽乡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个,成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规划实施和人居环境整治样板。
立足民生,推进厕所革命。由县级统规统管推进“厕所革命”、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统筹部署的有机统一。
全县建成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村级污水处理池23个,建成垃圾中转站8座,投入各类式垃圾收集车55辆,各类垃圾收集箱(桶)5058个,改造或新建农村厕所6060户、村庄公共厕所60座。城乡垃圾收运系统乡镇、村组全覆盖,实现“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
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为钢。玉屏用汗水浇灌收获,一个个美丽乡村镶嵌氵舞阳河畔,并跨入乡村振兴的大门。2019年,玉屏被列为贵州省10个、铜仁市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县。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