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

黔西南州:金州金秋五彩斑斓人欢笑

乡村振兴|时间:2020年09月23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文剑 点击量:

T05_T05_1247

8月29日,群众在兴义市万峰林田园里收割水稻(航拍)。刘朝富 摄

T05_T05_1248

8月26日,群众在安龙县春潭街道板磨社区石漠化地区刺梨优质丰产种植示范基地采收刺梨。刘朝富 摄

T05_T05_1226

8月23日,群众在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潭街道蘑菇小镇的林下食用菌种植核心区基地采摘木耳。刘朝富 摄

  数说丰收

  2019年,黔西南州完成低效农作物调减面积57.5万亩,替代发展的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薏仁米、香料、饲草饲料、烤烟等十大优选产业54.53万亩,其他作物9万亩;坝区产值平均每亩9476元,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5元,入驻坝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2家,带动农民23.32万人,带动增收总额4.57亿元,人均增收195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2元。

  今年年初出台的《黔西南州2020年春季防疫情保生产指导意见》明确,2020年春季黔西南州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5万亩,秋粮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0万吨;主要经济作物年度新增种植面积43.15万亩,春季新增种植面积11.66万亩;生猪年度出栏180万头;牛年度出栏18万头;羊年度出栏36.4万只;生态家禽年度出栏1500万羽;禽蛋年度产量3.6万吨;年度种植优质牧草12万亩;生态渔业年度产量1.4万吨,继续调减低效作物30.04万亩,106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达标。

  提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9月的黔西南州,烟叶黄澄澄、稻谷金灿灿、蔬菜青翠欲滴、水果四处飘香……金州大地已尽情涂抹上五彩斑斓的丰收“颜料”,人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以来,黔西南州持续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热浪滚滚,“八要素”构建起全州农业产业发展新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种植高效农作物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形成以茶叶、食用菌、精品果业(含刺梨)、中药材、畜禽、烤烟、渔业、蔬菜、特色林业(含油茶、花椒等)和薏仁为代表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从丰茂田野到浓密山林,从农企车间到良田坝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号角响彻金州大地,干部群众干劲十足,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焕发着勃勃生机。

  特色产业出深山 群众荷包鼓起来

  9月初,站在望谟县平洞街道洛郎村的山头上,成片成坡的板栗林一眼望不到边,鲜嫩的板栗果挂满枝头。村民何兴平和妻子戴上帆布手套,背着背篓在自家的板栗林下捡拾板栗果。

  望谟县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丰富山地资源,气候、山地的适宜使得望谟发展山地特色作物和热带经济林作物有着天然优势。望谟产出的板栗因具有独特的香、软、糯而备受欢迎,当地有言:种下板栗树,结出“黄金果”。村里100年树龄以上的板栗树随处可见。记者了解到,仅在洛郎村,板栗种植面积已有1.5万亩,其中挂果6500亩。

  “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板栗,我家种了60亩,这些年就靠着这个果子挣钱了。”何兴平笑着说,板栗已成为洛郎村的支柱产业。

  产业俏,荷包鼓,群众笑。如今,望谟板栗已走出深山畅销全国,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金果果”。和望谟板栗一样,食用菌、芒果、糯米蕉……黔西南州众多特色产业走出深山绽放市场,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调整结构 产品俏市场促增收

  精品水果秋实斑斓。黔西南州凭借优厚的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百香果、火龙果、香蕉、芒果等亚热带特色水果,截至目前,全州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00.48万亩,产量53万吨,产值达31.26亿元。

  薏仁产业俏销市场。作为黔西南的特色优质产业,截至目前,全州薏仁种植面积已达70.82万亩,预计产量达21.5万吨,产值约12.75亿元,覆盖了近20万户60多万人,带动贫困人口4.7万人。全州现有薏仁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4家,创新开发的精米、精油、即食速溶粉、谷壳碳、保健酒、化妆品等6大系列20多种产品,远销海内外。

  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黔西南州得天独厚的环境非常适宜菌类生长,全州食用菌种植面积已由2015年的零星种植到2020年8月底种植面积6.66亿棒,产量22.74万吨,产值30.26亿元。产出的香菇、木耳等已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部分产品出口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金州茶叶飘香市场。黔西南州有着优质茶叶资源,拥有“世界茶源地”“中国古茶树之乡”等众多响当当的名片。截至8月底,全州茶叶种植面积达51.4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9.83万亩,产量1.41万吨,产值18.85亿元。

  生态蔬菜远销海外。今年以来,黔西南州聚焦优势单品、优势时段和优势区域,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截至8月底,全州蔬菜种植面积119.72万亩,全年预计循环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产量达186.71万吨,产值约52.21亿元,商品化率达75%,涉及41万农户148万人,人均纯收入1536元,带动剩余贫困人口0.95万人

  特色林业增绿“添”金。“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历史机遇,开展“让石漠化山头绿起来”等行动,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截至目前,全州完成特色林业(油茶、花椒)产业共18.74万亩,其中油茶7.13万亩;完成花椒新造11.61万亩。

  生态渔业增产增效。黔西南州重点围绕稻渔综合种养、鲟鱼流水养殖、湖库生态养殖(以兴义市万峰湖生态拦网养殖、晴隆光照库区大水面生态养殖为主)、高效循环水养殖、池塘山塘养殖等5个方面推动渔业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8月底,水产品累计产量11232.97吨,渔业产值1.76亿元。

  致富“金叶”助农增收。黔西南州按照“突出黔西南生态优势,凸显清甜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布局和措施全力推进烤烟产业,加快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持续推进“烤烟+N”融合。截至9月2日,全州收购烟叶10.07万担,烟农售烟收入12900余万元。

  生态畜牧业华丽转身。黔西南州有着优良的畜牧业资源,如今,金州小黄牛、黑毛驴、贞丰金谷黄、兴义矮脚鸡等名声在外,市场供不应求。截至8月底,全州生猪出栏114.72万头,肉牛出栏12万头,肉羊出栏27.5万只,家禽出栏1171.08万羽,禽蛋产量2.81万吨。

  中药材产业大有可为。截至8月底,全州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08.1万亩,产量8.28万吨,产值10.44亿元,品类涉及石斛、白芨、金银花、天麻、杜仲、三七、灵芝等药用植物,初步形成以兴仁薏仁米、安龙白芨、义龙新区金银花等为主的核心产区,其他县市共同发展的格局,并在全国中药材重要市场安徽亳州建成了“贵州·黔西南州道地中药材营销中心”。

产业故事

  种火红辣椒 过红火日子

  金秋九月的义龙新区雨樟镇长箐村辣椒种植基地,绿油油的枝叶下,个头饱满的辣椒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鲜艳。三五成群的村民头戴防晒帽,手提箩筐穿梭其中采摘,不一会儿,红彤彤的辣椒装满销售辣椒的车辆。一派丰收景象。

  2019年,长箐村辣椒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建设,贵州遵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义龙分公司主要发展育苗和示范基地,计划发展辣椒种植2万亩,以遵辣52号和石辣6号品种为主,整个新区的农户种苗都由该公司发放。“今年基地每亩辣椒产量在2500斤以上,部分农户种植的每亩产量能超过3000斤。”长箐村辣椒种植基地负责人熊泽海喜上眉梢。

  贞丰县引进龙头企业海鸿辣椒生产加工企业发展订单辣椒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从辣椒育亩、移植、鲜储、深加工、销售等环节,让更多辣椒种植农户吃下“定心丸”。

  在长田镇,签订种销协议,由企业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农户种植的辣椒以每公斤4.6元的市场价格拿到公司销售,企业再按照每公斤0.4元返还村集体合作社作为管理费用,村集体可获得30万元的收益。长田镇鼓励茶农充分利用新植茶园,探索出了一条立体“套种”发展产业之路,目前套种辣椒3000余亩,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

  黔西南州把辣椒种植作为引导农户脱贫致富的增收产业,采取规模化种植、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积极探索以农业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的发展模式,辣椒产业结下硕果。截至2020年6月,黔西南州辣椒种植面积22.3万亩,较上年同期增长19.1%;预计总产量24.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9 %;预计总产值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集约化育苗中心5个、种植品种20余个;全州有辣椒种植企业、合作社和大户76家;有加工型辣椒原料基地11.3万亩,加工企业4个。

  据统计,2019年,黔西南州辣椒销售量约17.7万吨,总产值5.3亿元;加工产量1515.5吨,加工产值4271万元。2020年预计加工产量1900吨,加工产值5850万元。

  种植辣椒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甜头。截至目前,黔西南州辣椒产业直接惠及农户约7.4万户,约29.7万人,其中贫困户1700户,贫困人口6800人;农民户均纯收入8648元,人均纯收入2162元,辣椒产业扶贫初显成效。

  培育引进龙头企业 生猪产业后劲十足

  9月初,走进贞丰县富之源集团生猪养殖二期厂房建设现场,工地上机械轰鸣,数十个白色厂房一字排开,场面蔚为壮观。

  “通过招商引资,2016年我们与贞丰县政府签订了40万头生猪产业发展与扶贫项目的合作协议,一期实施的10万头生猪养殖发展良好,目前正在加快二期厂房建设,预计今年10月底就可投入运行。”贞丰富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有春告诉记者,今年公司执行了最严格的疫情防控体系,运营情况很好,目前已对外销售7万余头生猪。

  产业旺,后劲足。生猪产业成为黔西南州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今年以来,黔西南州以推动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为目标,以培育引进养殖龙头企业为抓手,制定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狠抓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生猪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该州成立以州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生猪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生猪产业工作专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养殖龙头企业德康、温氏、新希望等大型养殖企业落户州内建设大型养殖基地或规模场,目前已实现大型养殖基地或养殖场全州各县市全覆盖。

  黔西南州坚持“增内力、引外力”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对州内原有养殖企业的改扩建工程,推进大型养殖龙头企业配套家庭牧场建设,抓好中小规模场(大户)空圈补栏,鼓励少养或不养的散养户补栏增养,并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措施,全面提振养殖信心,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会统计,截至8月底,各县市和义龙新区共整合资金总额约2亿元投入生猪产业,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同时,在招商引资上下足功夫,借助外力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能。

  打出组合拳,激发新活力。在带动农户增收上,黔西南州积极实施生猪产业“双千”项目、9+3贫困县生猪养殖扶贫建设项目,开展“大场带小场”行动,引导大型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租赁、并购、代养、托管等方式全面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快速补栏增养,众多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实现增收脱贫。

  下一步,黔西南州将重点抓好国家、省、州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全方位为企业搞好服务,全力推进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尽快形成现实产能。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家庭牧场+农户”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建立和优化“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努力推进生猪产业尽快形成产业聚焦、链条完整、生产高效、资源节约、产销两旺、多方共赢的生猪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