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锦屏县三江镇滨江步道旁的樱花盛开,吸引游人前来踏春赏花。彭泽良 摄(贵州图片库发)
锦屏生态美景。 (锦屏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黔东南州锦屏县依托丰富生态资源优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绿色经济体,以生态兴业,共奔全面小康。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锦屏县结合生态治理与修复、全面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产业结构调整等举措,在全县范围内,高位推动,压实责任,精准推出“大花园大果园”项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高质量构建美丽生态、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开创美丽事业进行了有效探索。
春回大地,锦屏县清水江两岸数万株早樱竞相绽放。
置身锦屏,满目青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繁花似锦,百业兴旺,一派百姓富、生态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景象。
锦屏今日之变,得益于县委、县政府与时俱进建设美丽乡村,高质量提升人居环境,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全新尝试。
2019年10月,锦屏县提出全面开展“大花园大果园”项目建设,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面统筹,健全制度、资金、技术等政策保障,总投资2560万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适地适树,共有40余万株花卉苗木和精品果树落地。
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以全县15个乡镇187个行政村为基础网格化布局;以重点村寨、河流公路主干线、重要产业园区为精品重点区;在村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房前屋后、旅游景区、产业基地、山体周围公共闲散地,种植樱花,配以多种彩化苗木和精品果树,全面实施绿化、彩化工程,让村村有彩、户户有花、家家有果。
打造百个景区村庄、千户美丽人家、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大花园、大果园、大乐园,促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触发生态、经济、社会“接二连三”的绿色发展效应。
构建美丽生态——厚植绿色,保护发展两相宜
锦屏县位于贵州东南部,全省第二大江清水江穿境而过,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锦屏县牢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复垦复绿、土地整治、强化清水江流域监管与水源地保护等措施,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新阶段,如何开新局?对于锦屏而言,“大花园大果园”项目是一个量身定制的生态建设新试探。
“锦屏是林业大县,生态区位重要。找准定位,精准谋划,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突破的关键。”锦屏县县长刘明波说,“‘大花园大果园’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立足全县乡镇每一个村落和田间地头,全面聚焦生态治理薄弱环节,因地分类施策,保护与发展相融合,补齐生态治理短板。从顶层设计到各项落实,抓规划、抓环境、抓产业、抓效益,助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综合能力提升。”
先保护才能有发展,锦屏县平略镇三板溪村的老支书范文华深有体会。
2003年,作为“十五”期间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的三板溪水电站动工。位于水电站核心区的三板溪村,面临整村迁移。为支援国家建设,响应生态治理。搬新家、整河道、禁渔禁网、植树造林,群众全部转产上岸。立足林业,聚焦林下,三板溪村从林药、林蜂等特色产业谋得发展新路。
如今,三板溪村以“大花园大果园”项目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面源污染治理,河道两岸生态修复,实现家家种果,户户栽花,沿路沿河沿水库绿化美化。
“以前担心不养鱼我们怎么办,现在村子美、产业兴,人的精气神都足了。”范文华说,作为国内第二、世界第三高的三板溪湖区大坝,成了村子的标志性景点。而“大花园大果园”美化了村子,还为林蜂增加了蜜源,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
从三板溪水库到茅坪镇一线,沿清水江与公路两旁,荒草乱石、乱垦乱挖、乱搭乱建现象杳无踪迹。绿化带、樱花林、百果园焕然一新,不仅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河道保驾护航,对调节气候、扩大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也起到促进作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之基。锦屏县厚植绿色,精准推进“大花园大果园”项目建设,实施“绿改彩工程”与国土绿化行动、森林植被恢复项目,为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调整树种结构、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构建城乡和谐共融奠定良好基础。
发展美丽经济——产业融合,民富景美双丰收
近日,锦屏县敦寨镇龙池村柑橘林基地上,20余名果农正紧锣密鼓地整园施肥。
上世纪90年代,龙池村将低产老油茶林改种柑橘、脐橙等果树,实施包产到户、反租倒包,极大地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龙池村成立专业合作社,从技术指导、种植管护、包装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做大做强“大果园”。如今,漫山果园让群众吃上“致富饭”。
2016年,锦屏县委、县政府提出以龙池村为核心,规划创建总面积13万亩的龙池多彩田园产业集群示范区,打造贵州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果园,发展精品水果大产业。
抱团发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如今,锦屏县以“大花园大果园”项目,串联美化铜鼓—大同万亩林业(石斛)综合产业园—隆里现代农业观光园—隆里古城—春蕾林场省级森林公园—三江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山地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农林文旅深度融合,为龙池集群产业园升级再次赋能助力,打造县域特色经济体。
从单一的“杉木绿”,到多元的“百花香”,锦屏县打破“木头经济”生产方式,尝试以“大花园大果园”项目构建集苗木培育、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多元化美丽经济。
“我家也种了樱花和金橘。”平略镇八洋村村民侯引华正在村口公路边栽种樱花树,每天能有100元收入。
在沿河沿路沿线公共宽阔区探索边育边售苗木代培方式,这是“大花园大果园”项目的又一创新。
“长在地上时是生态效益,起苗销售时就成了经济效益。绿化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金森花卉园艺公司负责人洪军卫介绍,公司负责提供苗木、肥料及技术服务,农户负责提供土地和劳务。
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流转荒坡山地,公司建成育苗基地6000余亩,培育良种樱等苗木热销全国。2020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发放劳务费400多万元。
锦屏是全国樱花适生区之一,野生樱花资源丰富。在“大花园大果园”项目建设推动下,全县现有60万株樱花苗木,“锦屏樱花”名气和规模越来越大。
锦屏县副县长龙咸勇表示,锦屏县将加大樱花产业扶持力度,打造全国樱花苗木主产区。依托引进的龙头企业,聚焦樱花产品精深加工环节,形成闭合式的樱花全产业链,建设樱花精品观赏带,打造可赏、可品、可食、可用的“锦屏樱花”大品牌。
建设美丽乡村——城乡共融,全域旅游开新局
春暖花开时,相约锦屏看樱花。
“我们房前屋后樱花盛开,游客多,美得很!”平略镇平敖村村民姜东华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年能赚20余万元。
近年来,平敖村以“大花园大果园”项目为抓手,全面整治人居环境,复垦复绿改善村容村貌,修建垃圾处理站、排污处理池,以村规民约实现和谐自治,有效杜绝乱扔乱倒,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乡村转变。
“我们就像是住在公园里,没想到深山小村子,还能靠‘卖风景’赚钱。”村支书姜天辉介绍,目前全村共有近10家农家乐。红豆杉、古楠木、“诚信”文书碑,鳞次栉比的民族建筑,掩映在大花园大果园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是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展现城镇良好形象的发力点。锦屏县从大处布局,不断创新做法,以“大花园大果园”项目聚焦城乡融合,创建美丽乡村。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建设‘大花园大果园’绝不能简单地把大树搬进城搬进村,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形式主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有效推进落实这项普惠的民生工程。”锦屏县林业局局长陶通照说。
如今,结合“十清”专项治理、“三齐三净三美”行动、盘活“三块地”紧抓乡村建设,整治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大花园大果园”项目大大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锦屏县坚持保护与发展融合,转变发展方式,挖掘人文景观,创建生态品牌,培育农村新业态,壮大绿色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大花园大果园”项目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城乡结合的“经济圈、文化圈、生态圈”,打开全域旅游大格局,高质量促进城乡同步建设、差异化发展的互动融合。2020年,全县森林观光接待游客113.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808亿元。(吴采丽 刘蓝婴)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