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

黔南州:田园有特色 乡村如画卷

乡村振兴|时间:2023年03月13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文剑 点击量:

  2022年以来,黔南州全面推进全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州有“精品型”试点37个(省级、州级示范试点)、“示范型”试点61个、“普及型”试点276个,逐步探索出示范试点建设黔南路径,在全州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具有黔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春和景明,好花簇簇。

  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的油菜花竞相开放,微风飘过,花香醉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金色花海交相辉映,如一幅秀美的风景画。

  近年来,湾滩河镇聚焦“特色”“田园”“乡村”三个主题词,以湾滩河镇翠微村杉木寨为试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让田园有特色,乡村如画卷。

  在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荔波县水浦村,古寨门、古戏台、老木楼……古朴典雅的民居院舍与红色元素交相辉映,尽显一派厚重祥和的景象。

  水浦村依托试点建设,深化红色文化、思乡文化、原生水寨、水族卯节风情文化建设旅游要素融合,激活固化“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特色乡村产业旅游路线,赋能塑造了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特色田园乡村样板。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这是田园乡村该有的模样,也是如今黔南州大多乡村的真实写照。

  这一切,得益于黔南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2022年以来,黔南州全面推进全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调研、充分研判、明确思路,建立自上而下、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推进机制,并结合实际,创新提出“精品型”“示范型”“普及型”三类梯次推进方式,出台《黔南州因地制宜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

  ——在“精品型”试点建设上,坚持全部资源要素汇聚,确保资源要素全面引领示范。注重统筹资源发展和探索深化改革集成,将各方面资源要素聚焦于“一点”全面带动发展。在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建设等全方位引领示范,实现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黔南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

  ——在“示范型”试点建设上,坚持优势资源要素聚集,确保资源要素集中激活示范。全面将党建引领、加强基层自治始终贯穿示范试点建设,以人才吸纳和培养为乡村发展动力基础,综合考虑各村资源优势,突出试点建设发展基本元素和发展特点,充分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要素配置情况,围绕“五大振兴”,在产业发展、人才引留育用、文化传承和保护、生态治理和修复、农房规范建设、基层治理等突出一方面或多方面优势引领示范。

  ——在“普及型”试点建设上,坚持基础资源要素聚焦,确保资源要素巩固提升示范。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实做细“3+1”保障巩固工作。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主心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构建干净、整洁、有序的乡村空间,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治理、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建设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和乡村文明新风的新农村示范试点。

  独山百泉湖村:村净 景美 人和

  三月风光好,人间万物苏。

  3月7日上午,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放眼望去,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一面面文化墙浸润新风,绿树掩映下的街道干净整洁,微风拂过,花香四溢,处处展现出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田园乡村新画卷。

  “现在芍药花种种下不久,正在地里奋力生长着。如果在5至6月份芍药花开的时节来,就能看到这一片片的花海,美丽醉人得很呐……”看着眼前种植芍药花的那片地,百泉湖村驻村第一书记江银语气里带着期盼。

  百泉湖村位于独山县城郊东南方向,距县城只有10多分钟车程,交通出行便捷,区位优势显著。全村总人口1100户5015人,下辖34个自然寨、16个村民小组。先后获得“独山县百泉镇万亩生态植物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贵州省森林村寨”等称号。

  各种优势条件汇聚,2021年,百泉湖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持续擦亮“万亩生态植物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底色,深挖自身潜力,抢抓发展机遇,以“原生程度高、可复制性强”为基本原则,打造黔南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打造过程中,我们坚持‘民意优先,群众参与’‘统筹规划,绘制底图’‘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的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推动农村水、电、路、讯、房等生活必备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主要完成房屋外墙立面改造、艺术矮墙浮雕彩绘、房前屋后硬化亮化绿化,修建产业路、公厕等,打造党建活动室、农业技能培训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产业休憩凉亭等,还同步完成了‘拉外十里果乡’村庄规划,成功将拉外组打造成为‘四季有花开、三季有果采、全年可观景’的新农旅融合乡村旅游打卡地。”江银介绍,2021年12月,百泉湖村成功通过了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验收。

  得益于示范点的打造,示范点建设的核心区域拉外组,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红火。

  “现在一到葡萄成熟的时候,很多游客就会来葡萄园里采摘。”村民岑天燕在拉外组种植了30亩紫秋葡萄。以往她的葡萄外销居多,但自从村里开始打造示范点后,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了,新建了孔雀养殖观光园、农耕体验园等景点,吸引了很多周边的游客,也为她的葡萄园开辟了一条采摘体验的增收之路。

  如今,拉外组区域内有农耕文化体验、农产品展销以及“三月三”“六月六”等特色农庆活动,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去年,拉外组旅游经营收入达200余万元,“寨美、村强、民富”的振兴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贵定星溪村:共建 共治 共享

  三月的风吹过整洁的村寨,伴着阵阵油菜花香轻抚着游客的脸庞。路旁的蔬菜基地刚结束采摘,新鲜的菜薹已然送上了人们的餐桌,走进辣椒基地,村民正耕耘着新的生机……

  “春节过后,我们就开始了蔬菜基地的采摘工作,前几天才结束。”3月8日,贵定县沿山镇星溪村村民王英莲和大伙一起在基地里挥锄打箱,为即将进行的辣椒种植做足准备,“村里发展特色农业,让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自2021年7月启动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以来,星溪村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特色田园村寨”定位,以及“一核一带三区”规划布局,全力推动试点建设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为实现产业振兴,星溪村率先在全县成立星溪村晓寨股份经济合作社。”星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甘寿武介绍,“合作社成立后,我们通过承接项目施工、发展辣椒、多肉、菊花等特色产业,组织群众劳务输出等,持续壮大村组集体经济,同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据介绍,该村依托与省农科院合作,大作“土地文章”,在当地积极推动700亩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和稻油轮作示范区域建设,使得水稻单产较2021年提升5%以上。

  同时,星溪村还依托昌明老干妈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成辣椒种植基地400亩,航天花椒基地50亩,农业产值增长约40%。该村依托国储林项目,大力发展以黄花倒水莲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建成种植基地500亩。

  “去年,我们依托多肉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合作社发展了5万盆多肉种植。”甘寿武说,为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在合作社带领下,目前已示范带动星溪村晓寨5户群众发展庭院多肉种植2.3万盆,户均增收4000余元。

  为稳步推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星溪村还积极构建“五位一体”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去年,晓寨的污水管网建设好以后,村民们的生活污水经过污水排放系统处理后,直接可以用于灌溉农田。”星溪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尧红说,在建设过程中,村民还主动让出自家的土地用于污水管网的建设。

  据了解,星溪村通过以党建引领、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理念,把群众放在村寨发展的主体位置,把主动权让给群众,群众的事群众干,逐渐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我们通过‘群众三会’和‘六共’工作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甘寿武说,得到了群众认可后,星溪村的发展才能走下去。

  甘寿武表示,接下来,星溪村将积极搭建乡贤、寨老议事平台,健全寨管委、乡贤会、“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自治组织管理机制,实现基层自治组织定职明责、分工明确,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治理的服务体系,不断推动村寨治理走向精细化、规范化,全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

  福泉竹王城村:靓化环境 发展产业

  一沐春风万顷黄,油菜花开满地金。

  福泉市凤山镇竹王城村坝区的油菜花正恣意绽放,一抹抹金黄格外显眼,与群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壮美的春日画卷。

  “村里越来越发展好了。我们把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能得钱,在家门口还可以打工挣钱。一天八九十元没问题。”在贵州宽农农业有限公司承包的80亩蔬菜基地,熊启群正在为基地上刚刚种的花菜进行浇水施肥,她一边娴熟地干活,一边说道。

  竹王城村距市区23公里,城内曾经有十五处庙宇和三个省的会馆。1985年,竹王城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竹王城村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统一规划,打造农旅综合体项目。依托历史底蕴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引进企业入驻,挖掘了历史文化,靓化了环境,发展了产业。

  2022年,竹王城村向上争取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资金1850万元,完成河道治理建设4公里,产业路硬化7公里。乡村振兴全村改厕、污水处理120户,乡村振兴建设自然村寨两个。目前,棉花土响水河大桥正在建设中。在全市的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评比中,竹王城获全市第一名。2022年,获“黔南州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乡村靓丽,设施齐全完善,产业发展有力,百姓安居乐业,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村民蔡长举和妻子郭启英去年4月在村里的响水河畔开了一家农家乐,依托越发靓丽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来村里观光体验,夫妻俩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竹王城村农旅结合乡村的美丽画卷,离不开村支两委辛勤耕耘。

  竹王城村支两委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肃工作纪律、改进会风会纪,激发了两委班子成员内生动力,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提升,在推动村“两委”班子在村级发展和治理中履职尽责、敢于担当作为。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提升村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并努力提高群众的自身生产能力。”竹王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培香说,将常态化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相关政策保障和信息完善工作,持续加强落实“四个不摘”“三落实一巩固”工作,继续用好国家各项乡村振兴政策。

  三都高硐村:文旅融合发展 点燃“指尖经济”

  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极具民族特色的村寨跃然眼前。这座曾经因戏而红的村寨,如今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民族文化,赢得广大游客青睐,随着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村民们的传统手工艺逐渐点燃了“指尖经济”。

  漫步在如诗一般的村子里,村民们在屋子里忙碌着,或是刺绣蜡染,或是烤酒刻银,宛如一幅祥和的乡村画卷。古香古色的村子里,食有美味酸汤鱼,住有特色民宿,玩有水上乐园,赏有日出美景,学有研学基地……

  高硐村自2021年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以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20字方针要求,发动村寨群众积极参与到建设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唱响高硐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旅游新模式。

  “最近村里正在翻新民宿基础设施,打造的多宝来游乐园也进入了收尾工作,计划5月之前完工,到时候游客过来,小孩子可以在水上乐园玩,家长可以在一旁烧烤。刺绣、蜡染等展馆已经投入使用了,斗牛场的洗手间、停车场也即将完工,为迎接‘五一’小长假做好充分的准备。”高硐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永前说。

  据了解,高硐村居住着苗族、水族、布依族多个民族,每到少数民族节日便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游玩。如今,随着高硐村民房外墙改造、环境排污整治等工作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基地的建成,文旅融合发展逐步成型。

  “以前来我们村的游客就不少,现在建设越来越好,相信今后来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村民王光兰一边绘着手里的蜡染图,一边开心地说道。

  几年前,王光兰在广场旁边租了一间门面,利用从小学习的蜡染和刺绣技艺,开了一家高硐苗丽蜡染银饰专卖店。在她的专卖店里,游客既可以购买蜡染成品,也可以体验蜡染制作。只要别人想学,她都毫无保留地教授,渐渐地,附近的学校还邀请她到校园上课,将民族技艺发扬光大。“我一年能教一千多人哩。”王光兰自豪地说。

  虽然只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一年也能创造近十万元的收益。在高硐村,像王光兰这样凭借民族手艺打开致富大门的人不在少数,据高硐村党支部书记张加贵介绍,村里的妇女几乎人人都在家从事手工业,大多都是订单式生产,自产自销,2022年,全村手工业年产值将近4000多万。

  这座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村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村寨,不断由内而外地探寻着乡村振兴密码。

  一审:文剑

  二审:付芳婧

  三审:罗曦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