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

播州区30万亩林下经济富农家

乡村振兴|时间:2024年12月17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忠显 点击量:

  “这里的天麻品相好,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绿色无污染,现挖现发。挖出来什么样,你们拿到手上就是什么样,是原生态原汁原味的。”12月6日,在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新土村的500亩林下天麻种植基地,两名主播正在推销刚从林地里挖出的乌红杂交天麻,活泼的语言吸引了不少网友观看,不少网友立即就下了订单。
  基地里,天麻采收工人戴着手套刨开泥土,一个个天麻呈现在眼前。“我在这里采天麻有10多天了。多的时候100多人一起采,一天要采几百斤。我们每天在这里干,有150元的工钱,包吃包接送。”天麻采收工人罗远梅说。
  新土村位于播州区西部,海拔1100米,温度、湿度、土壤、气候都适宜种植天麻。2023年,零点兄弟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合作社携手种植林下天麻。
  “当时经过考察,发现乐山镇的气候条件很适合天麻生长,我们就选择了这个地方,在种植、采收时也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零点兄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宇华说。
  该公司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林间空地种植。每平方米可采收10斤鲜天麻,以药企收购、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每平方米收益达260元左右。
  新土村天麻破土而出时,播州区东部的团溪镇生产村受雹灾损毁的千余亩林地也孕育着新生机。
  2023年5月,团溪镇遭遇特大雹灾,生产村千亩林地遭受破坏,当地以党支部引领、村级合作社与市场主体合作发展模式,引进种植大户,种植黄柏、山桐子、茯苓、黄精等中药材。“这是黄柏树,一般5年到7年就可采收,目前黄柏皮每斤5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团溪镇生产村党支部副书记罗中波介绍。
  千亩林地通过科学套种,山桐子、黄柏、黄精向上生长,茯苓向下发育,林地行间空地得到有效利用,产业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有钱挣,天气再冷也不怕。”生产村村民杨珍远说,她一大早就来到山林,开始除草。“这里离家近,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很不错的。”杨珍远说。
  在生产村,像杨珍远这样就近务工的村民很多。罗中波和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每500多亩种植中药材的林地一年要用工4000多人次进行管护,按每人每天120元计算,要支出近50万元的工资。除了工资收入以外,部分村民还可收入一笔固定的林地流转费。
  “黄柏种植面积800余亩,茯苓种植面积1400多亩,带动当地40余户村民就业,林地流转费按三个阶段计算,第一个五年每亩是60元,第二个五年每亩80元,第三个五年每亩是100元。”罗中波告诉记者。
  播州区现有林草资源面积200万亩,林地面积175万亩,森林覆盖率55.3%,林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该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掘林地资源,科学利用林下空间,探索建立“东、中、西”三条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带,林下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枫香镇苟坝村,杜仲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芶江镇红山村利用柞树资源推进柞蚕养殖;泮水镇依托国储林项目,在林下种植天门冬和茯苓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今年以来,播州区林下经济面积达30.5万亩,实现全产业链产值9亿元;特色林产业产值3亿元,林业综合产值35.2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接下来,播州区将紧紧抓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机遇,进一步着力抓好林下经济顶层设计、资源利用、产业链条延伸、服务指导等工作,带领群众不断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增收创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通讯员 李吉星 蔡城池)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申谋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