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根本。近年来,铜仁市围绕“户户有增收门路”的目标,根据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茶叶、天麻、黄桃、空心李、珍珠花生、油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百花齐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格局。围绕“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打造,做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记者选取五个村的五种产业,聚焦铜仁市特色产业,关注“一村一品”发展成效,讲述黔东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特色产业扶贫故事。
领衔主演:石阡凉山村马铃薯
以短养长金豆豆
7月15日,采访结束,已是傍晚。凉山村支书李文安盛情邀请:“今晚就在这里吃晚饭,尝一尝我们的‘凉山土豆’。”
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副社长童军亲自下厨。
香喷喷的牛肉火锅,煮大块的土豆片,味道鲜美,别具特色,在场人无不夸赞。童军得意地说:“牛是自己养的,土豆是自己种的,都是凉山特色。”
一桌子的凉山特色菜,背后的故事却说不完——
凉山村位于石阡县本庄镇,海拔高,耕地少,地处偏远。记者第一次到凉山,是今年春节前夕。接待中心广场上搭起舞台,台上,百元大钞堆成两堆。村民一批批地上台领取分红,脸上乐开了花。
当天,凉山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将全年利润180万元全部分给村民。除入股的社员,还有精准扶贫对象,低保兜底的群众,人人有份。
在2016年初,凉山村同样举行了分红大会。一年又一年,分红金额在翻倍,受益群众在增多。
依靠马铃薯产业富起来的凉山村,过去却是有名的穷旮旯。
为何今昔对比差距巨大?这还得从2011年说起。
这一年,李文安与村支两委商议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产业。两年间,该村种了上千亩茶叶。“茶叶要三年方可见效益,我们决定种植新品种马铃薯,走‘长短结合’路子。”李文安介绍。
2013年,试种50亩马铃薯,喜获丰收。此后,凉山村马铃薯产业渐渐壮大,面积增加到1700亩,合作社社员增加到72户,同时还建起马铃薯冷藏库,薯片加工厂等。
收完马铃薯,村民又在土地上种玉米。去年,合作社专门建了存栏500头规模的养牛场,玉米成了养牛饲料。因此,今天来到凉山的客人,方有机会尝到“凉山牛肉煮凉山土豆”这样的美味。
“今年我们凉山土豆大丰收,这一亩地产量就有一吨多,全村一共种了1700亩,换成钱就是300多万元。”李文安喜滋滋地说。(记者 杨聪)
领衔主演:玉屏沙子坳村黄桃
花果满枝旅游兴
绿油油的桃树上,黄灿灿的桃子压满枝头,犹如一盏盏小灯笼,把满山葱郁装扮得分外打眼。
在玉屏自治县亚鱼乡沙子坳村,果农已做好准备,迎接客人前来摘桃品桃。“再过10多日,黄桃就可以上市了!”他们无比期待。
沙子坳村黄桃种植已有十多年,2011年后渐成规模,如今有3000多亩连片桃园。凭这项产业,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6000多元。
“今年我的桃园初产挂果,预计产量有四、五千斤。”村民陈代坤说。他曾在外打工多年,4年前返乡流转土地种植150亩黄桃,成了村里的黄桃种植大户。
在沙子坳村,这样的产业大户有六、七户,村里有5个黄桃专业合作社。大户带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流转种上桃子。
玉屏人种桃,历史悠久。据考证,包括玉屏在内的贵州桃产区是桃树原产地之一。如今,玉屏被誉为“中国黄桃之乡”,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玉屏皇桃”品牌。
由于区域小气候特征,玉屏黄桃的果皮、果肉均呈金黄色至橙黄色,味道鲜美。目前,该县种植黄桃1.5万亩,产量预估达75万公斤以上。
春天万紫千红,夏天硕果满枝。沙子坳村主任吴培刚介绍,春天,桃花盛开,每日从早到晚,村头村尾,阡陌小径,尽是赏花人群。夏天,黄桃成熟,桃园处处,车来人往,购桃品桃人络绎不绝。
今年3月,玉屏自治县举办桃花节,主会场就在沙子坳村的凉庭寨园区。“今年县里还将举办黄桃节,我们村借此机会还可进一步做一做旅游文章。”吴培刚说。
记者在凉庭寨园区看见,湖光山色,绿水村舍,风光旖旎。特色休闲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已建成,旅游设施逐渐完善。今年,该村结合数千亩桃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乡村旅店和农家乐。农旅融合的路子,让村民们腰包鼓了,笑容多了。(记者 杨聪)
领衔主演:德江金庄村花椒
绿了山头富了民
7月14日,烈日当空。在德江县稳坪镇金庄村花椒产业园,上百名在园区务工的群众顾不上乘凉,忙着采收花椒。
“采摘按斤计酬,每斤1元工钱。”一名采摘工说,大家都在暗暗较劲,比谁挣的工钱多。
采摘分为两组,一组由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按修枝的方式把挂果的枝条分节剪下来一小堆一小堆放好,另一组负责把一束一束的花椒剪在塑料筐里,再按量计酬。
技术人员其实也是农户,他们用土地入股发展花椒产业,常年在基地务工,两年来学到不少技术活。
张月婵就是其中一位。两年前,她把家中3亩多地入股到花椒园,自己成了基地的产业工人,如今,不仅按技术人员标准领工资,3亩地的花椒收入她还要分一半。“这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事,不偷着乐才怪呢。”张月婵笑着说。
花椒采摘人员除了本村村民,还有来自桶井乡长坝村的群众。撑一把伞便是“工作间”,一枝一枝,专注地剪果。
据了解,花椒采摘还要持续20多天,采摘群众的收入能达80万元。
2015年1月,外出务工多年回乡的冯万芬回到金庄村,组建万进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石漠化治理项目与群众共同建立花椒基地1038亩,群众土地入股占50%,冯万芬负责花椒生产管理技术的统一培训。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6年,合作社划出380多亩作为村级集体经济。
今年花椒初次采摘,冯万芬做了个小小测产:平均每株花椒产量约6斤,每斤按市场价6元计,每株产值36元,每亩120株,有望收入4300元。除去采摘工钱,每亩农户可分到1700多元,加上生产管理中的务工费,群众每亩可获得收入2200元以上。如今,金庄村2500亩花椒同时挂果,总产值上千万元。
“真没想到,花椒3年就挂果了。”村民们说,种植花椒不仅绿了这些山头,还真让大家也有了收入,比种庄稼划算多了,脱贫致富有戏了。(冯胜彦)
领衔主演:思南青杠坝村甜大蒜
小蒜头有大甜头
一棵大蒜能干什么?也许谁也想不到,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就靠栽种它最终弄出“大名堂”,从穷山旮旯变成新农村。
近日,在青杠坝,甜大蒜加工厂房,村支书冷朝刚手捧一罐甜大蒜,笑盈盈地介绍:“青杠坝村的变化,这小小蒜头发挥了大作用!”
昔日青杠坝,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多地少、土壤贫瘠、饮水困难,十多年前,几乎家家户户缺粮,村民经常用青菜腌制成酸菜后拌红苕糊口。
“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饭酸菜顿顿下”的民谚在当地流传。2002年以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200元。
水路不通走旱路。自2002年以来,不等不靠的青杠坝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发展大蒜产业,探索“公司+村+农户”的路子,最终在830亩旱地上种出1000多人的致富希望。
青杠坝在大蒜上“吃香”,缘自“思南甜大蒜”这张老品牌。
偏爱美食的思南人,将大蒜“吃”出新花样。他们将大蒜腌制在土坛子里,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端上桌时,直接成为一道拌饭菜,酸甜可口,老少皆爱。
青杠坝村瞄准“思南甜大蒜”这张名片,发展产业基地,建成生产加工车间,秉承思南古老的甜大蒜加工工艺,演绎山地发展转型跨越“升级版”。
风味小吃,走俏四方。如今,青杠坝的“甜大蒜”逐渐跳出山门,打入遵义、贵阳、重庆、湖南等市场。单凭这小蒜头,该村每年就有上百万元收入。(梁祖江)
领衔主演:印江凯塘村食用菌
引智引资菌飘香
仲夏时节,走进印江自治县板溪镇凯塘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青瓦、白墙、漆雕花窗的土家民居,油路穿村而过,一排排整齐的食用菌大棚镶嵌在青山间。
在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烘干的香菇、黑木耳进行筛选、分级、称重、装袋,1300多个订单来自全国各地。
2011年,板溪镇引进浙江龙泉食用菌技术人员,成立板溪镇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占地1000多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
小蘑菇在山区扎了根,不断发展壮大。
2016年,印龙食用菌合作社获得“一村一品”网货供货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引进更为先进的烘干设备,新建了两座冷库房,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效益也随之提高。
“设备升级后,能耗更低,产品销售周期更长,特别是烘干过后香菇、黑木耳市场风险降低了很多,产业链拉长,解决周边更多老百姓就业,销售渠道也更加宽阔,利润也提高了30%。”合作社理事长周刚介绍说。
合作社对食用菌进行有机认证,结合市场需求改变原有的包装和销售模式,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引导周围的农户参与到食用菌种植中来,扩大产业规模,由合作社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负责统一回收、销售,扩展市场空间。
据悉,以前,每年最多只能发展80万棒菌棒,实现利润80万元,带动就业80人。现在,通过“一村一品”项目推进,食用菌规模可达300万棒,实现产值1350万元,带动两个食用菌专业村和8个贫困村170户700贫困人口脱贫。
板溪镇党委书记张军介绍,凯塘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助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快速形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农民实现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企社有利金、进园务工有薪金,达到合作社盈利、贫困户脱贫、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的良性发展态势。(谢开富)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