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人与人的斗争,而是人与天在战斗。5月5日晚,贵州省黔南州多个县向天发射火箭6枚、炮弹109发,“驱走”试图“来犯”的冰雹,守护“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单体射电望远镜(FAST)不被侵扰。
就在最近的5月5日,气象部门监测到,将有冰雹天气过程影响FAST,当日,黔南州气象局紧跟天气动态,提前启动三级人影防御联防机制,积极调集6个跑站,2门火箭前后共作业九次,发射高炮109发,火箭6枚成功将冰雹“消融”。
有冰雹 FAST就有威胁
FAST台址坐落黔南州冰雹带上,气象人防雹责任重。
“为保护’天眼’,我们全州备有13架移动火箭和30门高炮随时’应战’”,黔南州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石昌军说,FAST台址正值贵州黔南地区的冰雹带上,冰雹主要是从FAST台址的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入侵,2016年 3月20日,在FAST还尚未完工时,就遭受了冰雹袭击,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减少FAST台址可能遭受的冰雹灾害,黔南州调集平塘(FAST台址所在地)、惠水、长顺、罗甸、贵定、龙里六个县气象局,建立阶梯式的三级防御联防机制,分别在冰雹路径上设置人影高炮和移动火箭作业点,第三级,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设在距离“天眼”5公里禁射区边沿上的平塘克度和塘边。
“这是第二次成功防御冰雹,如果不实施人工防雹作业,冰雹很有可能就降到‘天眼大锅’上去了”,平塘县气象局岑剑局长说,4月20日也有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路径和5月5日的一样,都是从西边过来,先经过上游的罗甸。4月20日是首次启动第三级的防御,有了上一次的成功经验,这次岑剑自信许多,因为最后的一道防线就设在她的辖区内,而5月5日的天气过程中,上游的罗甸已经出现了冰雹,通过人工消雹作业后,冰雹没有在平塘境内降下来,而是普遍降下了中到大雨,还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防雹是否有用,等问受益人
FAST项目去年7月建成,在此之前偶有冰雹袭击。
“我记得很清楚,去年3月我们正在铺设’天眼’镜面反射面的时候,就遭受一次冰雹的袭击,冰雹击打在镜面上砰砰作响,好在当时冰雹不大,没有造成设备损坏。今年气象部门有针对地开展了人工防雹消雹,截至目前项目没有受到过冰雹的干扰”,FAST项目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说,“天眼”的镜面反射面由4000多块小反射面组成,而小反射面的承载量是有限的,目前虽没实际计算过从天上降落下来的冰雹直径多大能对其造成破坏,但一旦一个镜面受损,其成本价就近万元,还不计安装成本和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张蜀新说,当地气象部门有天气过程就会及时向他们发送预报和预警信息,使得他们在防护设备上有了重要的天气参考,也为前去参观游览的游客们提供了指导。
单一防护不够用 需要联防
制定的《平塘FAST台址冰雹灾害应急防御方案》,是为“天眼”量身定制的防御机制。
2016年3月黔南州气象局提出的《平塘FAST台址冰雹灾害应急防御方案》,是一项围绕守护FAST的专项防御机制。其根据冰雹路径,分为两种防御作业布局和实施方案。当冰雹从站址西部及西北部路径入侵时,一级防御:由长顺县广顺炮站、营盘炮站,惠水县三都炮站、惠明炮站、高镇炮站在冰雹入侵路径上游实施一级防御作业;二级防御:由平塘县大塘炮站、通州炮站对西方实施作业;三级防御:采用移动火箭作业车在平塘克度、塘边实施近距离防御。另一条是,当冰雹从站址北部及东北部路径入侵时,一级防御:由龙里县羊场炮站,贵定县云雾炮站、抱管炮站在冰雹入侵路径上游实施一级防御作业;二级防御:由平塘县大塘炮站、通州炮站、牙舟炮站对西方实施作业;三级防御:采用移动火箭作业车在平塘克度、塘边实施近距离防御。
《方案》提出以后,得到黔南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福泉、规定、荔波、三都、罗甸等县市11个标准化炮站的建设,今年又新增了与FAST项目配套的3个炮站点,使得黔南州乡镇炮站标准化率达到96%。在省人影办的支持下,黔南州完成了20门高炮的自动化改造工作,可实现作业人员远距离操控作业和高炮弹药的自动装填,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我们不敢邀功,只能默默守护”,虽然两次防雹守护取得可观效果,岑剑防雹守护国字头的“天眼”的心还是悬着的,因为前两次冰雹都是从西部和西北部路径来,北部及东北部路径尚未得到实战检验,加之春夏两季是贵州冰雹的多发期,防御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
石昌军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强天气监测,强化值班守班,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尤其是对将影响FAST台址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定期对炮站、火箭的安全检查及作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机器“上战场”时不“掉链子”,齐心协力保证最后一道防线“不失守”。(潘存燕 林胜波)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