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新闻热点 > 要闻资讯

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情况

要闻资讯|时间:2016年10月28日 信息来源:贵州农经网 责任编辑:罗毅 点击量: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三农”工作放在全省主基调、主战略的背景下来谋篇布局,坚持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16年,我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放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上,逐步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54.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增速位居全国第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元,增长10.0%,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步伐加快,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47个,新增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新获绿色食品证企业6家、产品9个,新申请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合作社)56家、产品66个,新增无公害种植业产地面积735.35万亩。


  二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全省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重点围绕辣椒、食用菌、火龙果、茶叶、马铃薯种薯、重点区域畜牧业和重点区域渔业等7个特色产业裂变发展,通过点上裂变推动区域产业裂变式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素质,稳步扩大销售市场和种植规模。前三季度,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896万亩、产量2901万吨,分别增长5.5%、9.3%;水果面积652万亩、产量335万吨,分别增长5.4%、10.1%;茶园面积693.2万亩,面积位居全国第一。


  三是农业园区蓬勃发展。38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开放合作、示范带动的重要平台,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实现路径,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16年农业园区完成投资1110.4亿元,改善了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发展条件,吸引了大量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群发展,入园企业达4076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38家,占全省龙头企业总量的85%;发展农民合作社4533家,社员71.4万人。园区从业农民484.6万人,其中企业和合作社聘用98.6万人次,有28.7万名返乡农民工在园区就业,扶持带动贫困农户27.2万户。园区从业农民人均收入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0%。


贵州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自200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发展生态畜牧业战略定位以来,我省生态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明显加快,畜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2014年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畜牧业发展目标,贵州已步入了山地生态畜牧业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2015年,全省完成肉类总产量201.94万吨,禽蛋产量17.58万吨,牛奶产量6.2万吨。年末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558.96万头、535.95万头、354.67万只、8402.75万羽,出栏分别为1795.26万头、133.26万头、246.14万只、9618.19万羽,同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665.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24.29%;畜牧业增加值415.94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24.29%。全省畜禽饲养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猪、牛、羊、蛋鸡、肉鸡规模养殖场(户)分别为3.03万个、0.69万个、2.21万个、0.24万个、0.38万个。


  近年来,全省加快良繁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千万只肉羊工程、标准规模化肉牛养殖等项目,大力推进牛羊产业发展,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牌培育进展明显。2015年牛羊肉比重占肉类总产量达到10.38%。全省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58个(国家级63个、省级95个),注册畜产品商标数百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9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7个,全省建成各类种畜禽场150个。本土的牛头牌、山花、好一多、黔五福、柳江、牛来香、长顺绿壳蛋鸡等畜禽产品品牌赢得市场认可,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贵州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畜种资源,如关岭黄牛、香猪、可乐猪、关岭猪、贵州白山羊、贵州白水牛、黔东南小香羊、黔东南小香鸡、长顺绿壳蛋鸡等一批性状特异,极具开发价值的优良品种享誉全国。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农牧业资源为贵州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条件。


  全省有天然草地6430万亩,人工草地740万亩,每年开展冬闲田种草120万亩。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约1100万吨和500多万吨藤蔓,其中75%的可用来养畜,贵州草食家畜理论载畜量为7000万个羊单位,发展潜力巨大。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情况


  贵州加快发展茶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原产地优势,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贵州处于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二是生态环境优势,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茶区,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生物多样性仅次于云南,森林覆盖率50%以上,省内大部分土壤为适合茶树生长的酸性黄壤。三是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优势,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古茶树和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群广布,贵州是国内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四是政策优势,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年)》,推动全省茶产业提升转型。五是质量安全优势,我省这几年的茶园建设均用GPS定位并抽样,在确保土壤重金属不超标的土壤背景下种植,同时,由于贵州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贵州茶区大多数茶园施用农药次数少或基本不施用农药,质量安全从源头抓起,严格把控茶园用肥料、农药,针对农残严防死守、零容忍,有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水体,保证贵州茶叶一定是中国最安全的。


  基地上。至2016年9月,全省茶园总面积693.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496.3万亩,全省30万亩以上县5个、20-30万亩县5个、10-20万亩县22个;万亩以上乡镇227个,5000至1万亩乡镇197个;万亩以上村57个,5000至1万亩村239个。全省在有效期范围的标准化认定茶园面积455.2万亩,其中无公害430万亩、绿色5.1万亩、有机20.1万亩。湄潭、凤冈、雷山、思南等4个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省农委、省食药监局2015年分别抽检茶样782个、406个,100%合格;2016年省、市农委抽检茶样556个、680个,100%合格。全省50个贫困县其中有26个茶叶主产县,934个贫困乡镇中有435个产茶乡镇、万亩乡镇132个;20个极贫乡镇中有8个茶叶乡镇,茶产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加工上。全省现有注册茶叶企业及合作社3547家(加工企业2150家,合作社1397家),加工点2798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136家、市级316家。全省茶叶类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9个,占385个省级园区总数的12.7%。2016年前9个月,各类茶叶总产量26万吨,产值253元。全省现有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1257条。通过QS认证企业467家,获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企业196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16家。中茶所评价,贵州茶企规模化、机械化、清洁化、自动化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新颁布实施的“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10个品牌27项地方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突出贵州茶的优势,树立中国绿茶新标杆。以标准宣贯为抓手,推动以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的优质茶叶开发和夏秋茶开发。真正做老百姓喝得到、喝得起、放心喝的安全优质茶品。


  宣传和渠道上。聚焦“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大力扶持“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实施黔茶品牌战略。全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18个,“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历时三年已基本走完程序,近期农业部将上会研究,年底可拿到证书,将有可能成为全国第一家以省为单位的茶叶地理标志。在国内主要门户网站,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等省外报刊报道贵州茶产业日益增多。创办“黔茶资讯”、“贵州茶香”、“茶YU”等微信公众平台。全省设立省内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352块,其他户外广告牌2411块,户内广告牌1414块,流动广告833条。贵州茶企业在省外开设旗舰店、形象店、专卖店、代销点等3751个,同比增12.7%。企业进入吴裕泰、沃尔玛等大型商超系统12489销售点。省检验检疫局统计,2015年我省30家企业出口茶叶金额3496.6万美元,同比增长78.2%。2016年1-7月,贵州省出口检验茶叶42批,共计496.7万吨,创汇2035.4万美元,同比增长67.6%。


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贵州是全国蔬菜优势区。依托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突出的品质和质量安全优势、名优特产蔬菜开发优势、产销成本优势,以及通达主要目标市场相对便捷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贵州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建立了兰海、杭瑞、沪昆和兴义-贵广“一纵三横”四大优势蔬菜产业带和各中心城市周边保供蔬菜圈。鲜销蔬菜销往20余个省(市、区),出口港澳、东南亚和欧盟等地。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各主要城市,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蔬菜面积2055万亩,总产量达2942万吨。


  贵州名优特产蔬菜资源丰富,主要有140多种栽培蔬菜、700余种野生蔬菜、300余种食用菌。优势蔬菜包括辣椒、夏秋喜凉蔬菜、冬春喜温蔬菜、食用菌和名特优蔬菜五大类。我省是全国最大的辣椒及其加工制品产地和南方最大的辣椒集散地,也是最重要的出口辣椒干、辣椒制品和加工用鲜椒产地;2015年全省辣椒生产面积492万亩,产量486万吨,种植产值145亿元,产加销规模均居全国第一。辣椒制品销往国内各主要城市和50余个国家,辣椒干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区)和10多个国家,鲜椒销往西南、华中、华南等地。夏秋喜凉蔬菜种植面积700万亩,产量1000万吨,产值约245亿元;冬春喜温蔬菜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220万吨,产值约55亿元;名特优蔬菜种植面积220万亩,产量400万吨,产值约70亿元。全省食用菌产量40万吨,产值约30亿元。


  已经形成“黔山牌”、“红枫牌”,“金州龙”等鲜销蔬菜品牌和“老干妈”等加工蔬菜品牌,鲜销蔬菜销往20余个省市区,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各地。“虾子辣椒”、“织金竹荪”、“大方皱椒”、“白旗韭黄”、“独山盐酸菜”、“花溪辣椒”、“安顺山药”、“湾子辣椒”等蔬菜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


贵州省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


  我省火龙果产业立足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较为成熟的品种及技术贮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火龙果产业发展快速。围绕火龙果品种选育、种苗繁殖、高产栽培、品质提升、贮藏加工等,我省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项,省级科技项目30余项,制定了系列贵州地方标准,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火龙果产业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火龙果园11.6万亩,种植规模跃居全国第一,投产果园2.4万亩,产量1.9万吨,产值1900万元,产业已具雏形,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确定罗甸、望谟、册亨、贞丰、关岭、镇宁6县69个乡镇36.77万亩火龙果种植适宜区,集中在35个乡镇建园连片发展,集中配置基本要素,初步构建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火龙果产业带。生产组织形式上,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为主。


  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紫红龙、晶红龙等红肉型优良品种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糖酸比高,口感好,富含花青素,深受消费者青睐,比较效益更加显著。


贵州省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


  我省是全国猕猴桃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查清的猕猴桃物种数共有32个,全国排名第四。近些年来,我省猕猴桃产业飞速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46.7万亩,其中投产19.2万亩,产量10万吨,猕猴桃企业64家、合作社60家。已形成贵阳修文县、六盘水市两个主产区,目前大方县、雷山县和福泉县等县也在迅速扩大种植规模。


  修文县猕猴桃种植规模1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4.8万亩,主产“贵长”猕猴桃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品质上乘,鲜果及加工产品猕猴桃果露都深受消费者喜爱,“修文县猕猴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获得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贵阳市旅游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性证明标志、贵州省著名商标、贵阳市知名商标。


  六盘水市把猕猴桃产业列为全市第一张名片来打造,主产红心猕猴桃。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发展猕猴桃15.4万亩,投产0.86万亩,产量0.37万吨,产值约1.48亿元。猕猴桃基地遍及25个乡镇,种植公司22个,种植合作社23个,种植专业大户50户。六盘水红心猕猴桃现已打造“黔宏”牌、“凉都”牌等品牌,其中“黔宏”牌猕猴桃2007年获得中国(江西)果品及苗木展销会“猕猴桃类”金奖,并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09年被评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六盘水的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2012年“水城猕猴桃”成功申报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2013年六盘水市获得 “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的称号。


贵州省蓝莓产业发展情况


  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秀丽,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酸性土壤资源丰富,小气候环境独特,具有发展蓝莓产业独特的优势和前景。2015年,全省蓝莓种植14.35万亩,投产果园5.79万亩,产量15.2万吨,产值25440.5万元。贵州已成为我国蓝莓产业的后起之秀,成为国内重要的蓝莓产区。经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连续2年测定,我省主栽的兔眼蓝莓中圆蓝花青素含量为4265.27mg/kg和3164mg/kg,是目前市售蓝莓花青素含量的两倍,是世界公认的“花青王子”,加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3-17.04%,品质优势突出。据统计,一亩蓝果园除去投入,每年每亩投产果园纯收入分别为19976元,经济效益显著,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


  全省蓝莓种植已覆盖9个市州、50多个县市。其中,黔东南州产业规模最大,通过蓝莓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以麻江为核心区域带动凯里、丹寨、黄平、雷山、台江等县共同发展的产品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南方蓝莓种植加工基地。2015年2月,贵州茅台集团在丹寨县注册成立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1亿元,围绕蓝莓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形成蓝莓加工全产业链,并结合丹寨实际和黔东南州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打造旅游产业。预计到2017年,黔东南州将建立20万亩蓝莓基地。通过规模发展并由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以及成立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建立蓝莓产业联盟,形成统一生产标准和生产质量,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近几年贵州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对蓝莓产业的重视,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并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了蓝莓产品的品质,并获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的品牌认定。如麻江县蓝莓产业获得了我国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等荣誉,为贵州蓝莓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贵州具有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优越自然条件,是全国最早种植马铃薯的省份之一。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063.8万亩,总产量1188.1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三位,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地之一。


  贵州水、大气和土壤等资源受污染较轻,农用化学品施用量整体偏小,环境状况优于工业发达省区,是我国最适合发展马铃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地区。贵州88个县市都有马铃薯种植,有42个县市被农业部规划为全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基于马铃薯种薯生产的特殊气候要求,使贵州成为南方马铃薯种薯的主要供种区。


  目前,我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基本形成。马铃薯科研得到加强,省级建立了马铃薯专门研究机构,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品种选育初见成效。脱毒种薯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研究与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逐步完善,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聚垄高厢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套施肥等新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获得大批科技成果,马铃薯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产品研发、市场开拓都有较快发展。


  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全省现有规模以上马铃薯企业16家,建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80余家,参与合作组织的农民7000多户,覆盖面积40余万亩。马铃薯市场流通活跃,产品商品率达到35%,年外销马铃薯量约有350万吨。我省生产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产品大量外销,特别是在两广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占有一定份额。近年来,通过组织召开中国马铃薯大会暨贵州马铃薯文化节、威宁马铃薯文化节和组团参加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和到广州、深圳等地举办贵州马铃薯推介活动,以“多彩贵州·神奇马铃薯”为主题,积极打造以特色和生态为主的品质形象和品牌形象,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涌现出了“威宁洋芋”、“黔金农薯业”、“南方薯宝”、“威雪”和“泰丰”知名品牌。


贵州省薏仁产业发展情况


  我省薏仁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突出的特点。一是种质资源丰富,产量潜力大。贵州是薏仁起源中心之一,薏仁种质类型特别丰富,野生类型随处可见。我省薏仁生育期在160—190天,光合时间长,利于高产,增产潜力很大。二是品质好,质量优。我省薏仁的蛋白质、各种氨基酸、Fe、Zn等含量均高于全国各地栽培品种。其中兴仁白壳糯薏仁支链淀粉高达96%,营养品质、药用价值均有明显优势。三是有良好生态环境。贵州山清水秀,生态气候好,是全国农用土地污染最轻的省份,具有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良好条件。我省薏仁集中种植在黔西南、黔西北、黔北的高山和半山地区,耕地土壤深厚、水肥条件好、有机质含量高,所产薏仁粒大色白、饱满浑圆,具有糯、甘、稠等特点,具有极高食药价值。四是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据统计,2014年,我省薏仁种植面积60.48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74.93万亩的80.72%;总产量15.1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7.23万吨的87.70%。2015年,全省薏仁生产面积68万亩,总产达18.2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五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贵州薏仁加工量占全国加工量的70%以上,兴仁县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薏仁加工首要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精深加工产品丰富,有薏仁酒、速食冲剂、休闲食品、饮料、精油和化妆品等。同时,我们正在推动将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与乡村旅游、民族风情、休闲观光等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我省薏仁加工企业有400余家,注册商标20多个,主要有“逸仁”、“薏之源”“苗岭人家”、“万峰湖”、“会风”、“薏米阳光”、“汉伏波”“盘薏香”等。六是市场销售与品牌建设基础较好。贵州薏仁在全国的流通量最大、品质最优、价格最高,由我省流向国内外市场的薏仁产品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的70%以上。2011年,兴仁县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薏仁米原产地,授予“兴仁薏仁米”地理商标;2012年,兴仁县被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薏仁米之乡”称号;2014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兴仁薏仁米”产品保护标志;2015年,“兴仁薏仁米”被国家商标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七是贵州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已转发了《贵州省薏仁产业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全省薏仁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产量30万吨以上,企业加工量40万吨,综合产值118亿元以上。


  我省薏仁产品在国内主要销往广州、北京、上海、安徽、山东、福建、浙江等省区;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贵州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情况


  贵州具有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贵州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热量与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工业污染较少,良好的生态环境适于发展优质稻米。研究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温度在22℃-26℃,有利于优质米品质的形成。贵州多数水稻灌浆结实期的8月,平均气温为16.6℃-27.6℃,多在20℃-25℃。在21℃-24℃的县有55个,占63.2%,特别适于优质稻生产。二是优质稻品种品质超群。我省选育的“光辉”和“金麻粘”在农业部首届全国优质米评选中位居前列。其谷粒长形、麻壳。米粒透明,垩白少而小,米饭洁白油亮柔软,食味较好。近年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优质稻品种“大粒香”,谷粒长大近椭圆形,稃尖和谷粒均为秆黄色,千粒重33-34克。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测试,达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该品种是目前我国籼稻最优质的水稻品种,其品质完全可与泰国著名的茉莉香米媲美。近10年我省通过省级审定推广的优质稻品种35个,其中省自育优质稻品种主要有Y两优585、两优363、锡利贡米等近20个,丰富的品种为不同稻区发展优质稻提供了品种基础,优质稻主推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品质进一步提升,熟期组合更为合理,种植布局更加完善。三是贵州独特的地方特色稻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声誉。世界唯一的黔东南香禾,糯性强、口感好。更具有传统的的“稻鱼共生、摘禾挂凉”原生态种稻文化。其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达到三级食用粳糯稻标准。贵州还是全国有色稻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惠水黑糯米,从宋代起即是朝廷贡米,2006年9月8日惠水县获“中国黑糯米之乡”称号。


  2015年,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577.8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7.1%,平均亩产449.45公斤,总产259.7万吨,占全省稻谷产量的62.2%。其中有机认证面积约达1万亩;绿色认证面积约达6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达20万。全省现已初步建成25个重点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面积180多万亩。全省有优质稻米加工企业159个,年加工能力368.6万吨,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14个。最大的贵州茅贡米业公司设计年加工能力18万吨,2015年加工10万吨以上,销售额超3亿元。全省共有大米品牌116个,其中优质米品牌71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10个、绿色食品认证20个、无公害产品认证32个。我省优质稻米在全国稻米博览会中多次连续获奖,其中“茅贡”牌大粒香连续五次获金奖,2013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凤欣”牌白玛瑙米五次获金奖、“大凉山”牌珍米三次获金奖,“皇源”牌优质米和“临江”牌优质米两次获金奖,“阿哈” 牌金农米、“雅晶”牌优质米和“乌江”牌优质米都曾经获金奖。


贵州省大鲵产业发展情况


  大鲵营养丰富,富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DHA活性钙和金属硫蛋白,能调节人体微循环,具有美容、延缓衰老和抗癌作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我省属于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和冷流水资源丰富,很多环境适宜大鲵驯养繁殖。


  截止目前,全省九个市(州)214个乡镇333个村发展大鲵养殖,养殖户数3128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242家,全省大鲵养殖总量突破70万尾,全省年累计自繁苗种30多万尾。同时已建立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正安大鲵还荣获全国水生野生动物分会授予“中国大鲵之乡”和“正安娃娃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牌匾和荣誉证书。


  为了发挥好大鲵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全省分别在贵定的岩下和正安县的谢坝分别建成两个省级基地。其中,贵定岩下大鲵产业园区位于贵定县岩下乡马踏屯村,规划建设繁殖基地7.8万平方米,其中人工繁殖基地5万平方米,仿生态繁殖基地 1.8万平方米;微流水养殖池1万平方米。园区拓宽区有昌明镇秀河村、沿山镇星溪村、盘江镇红旗村,规划建设大鲵深加工基地 8万平方米,微流水养殖池 1万平方米。该园区今年计划完成总投资3亿元,总产值3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销售利润1亿元。上半年,园区完成总投资1.6144亿元,实现总产值1.8813亿元,总销售收入1.50505亿元,总销售利润0.59528亿元。正安县谢坝大鲵驯养繁殖园区距正安县城约70公里,园区总面积5.6万亩。园区内除建有10余处野生大鲵泉眼自然保护点,加强野生大鲵的保护外,现有大鲵养企业8家,扶持农户积极参与大鲵养殖340余户。园区修建养殖池28000余口,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存池大鲵9.19万余尾,辐射全县10个乡镇共养殖大鲵10万余尾,其中亲本1600余对,年繁殖大鲵3万余尾。通过园区效应,大鲵养殖产业发展已辐射到境内10个乡镇。现正安县发展大鲵养殖企业12家,500余农户,养殖大鲵达10余万尾。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按照“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坚持“药材好,药才好”的理念,把发展道地中药材列为“十大扶贫产业”的重中之重,以市场需求和生态效益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带动为支撑,以园区规范建设为示范,以聚力打造品牌为重点,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统筹协调产业环节,集中发展中药材生态产业大品种,延伸链长,扩大链幅,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经济、社会、扶贫和生态综合效益,努力使中药材生态产业成为带动我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并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


  今年全省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总面积(含野生保护抚育面积)突破500万亩,达到546.83万亩,比上年增长6.9%;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产量181.04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产值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面积达到20.66万亩,比上年增长1.8%,实现销售收入13.3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户163.2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63万人,项目区农户人均收入达到4614元。


  贵州“黔药”和“苗药”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天麻、杜仲、石斛、半夏、何首乌、吴茱萸、续断、钩藤、黄柏、白及等“十大地道药材”以及淫羊藿、艾纳香、吉祥草、头花蓼、山银花、刺梨“六大苗药”快速发展,为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苗药)独家品种达到154个,苗药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超过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


  2016年扶贫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累计达到1.86亿元,其中第一批到县资金中各县自主安排0.86亿元,省级特色农业中药材产业资金重点支持19个重点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安排1亿元。全年完成新增种植任务20万亩,提升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合力延伸重点药材产业链,围绕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在39个重点县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


贵州省核桃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贵州省核桃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1-2015)》,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2018年达1500万亩。截至目前,省级部门共计投入资金30.6亿元,市县投入、信贷融资、招商引资用于核桃产业资金逾百亿元,核桃发展规模达1056万亩(扶贫部门种植核桃865万亩),覆盖全省82个县(市、区、特区)中的2013个乡镇,11568个村,近250万农户。建成了一批长达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核桃产业示范带,赫章、普安、印江、关岭等县的示范带效果尤为明显。目前,先期种植的核桃已进入初果期,挂果情况喜人,预计2016年全省核桃产量将达到9万多吨(比2011年1.74万吨增长5倍),产值27亿元,为种植农户户均增加收入700元。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年产核桃19万吨,产值57亿元,为种植农户户均增加收入2280元。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