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新闻热点 > 要闻资讯

贵州:基层治理推进稳 乡村发展农民笑

要闻资讯|时间:2020年09月14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文剑 点击量:

06_06_1171

  福泉市牛场镇水源村19个村民小组均按照“三组两榜一规一训一场一所两集中”建立了村组自治长效机制,建立起党小组、村民自治小组、村民监督小组管理村级事务。图为水源村村委会大楼。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又一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能否早日实现,能否实现得更好,关系到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乡村进行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贵州88个县(市、区、特区)共有1382个乡镇、13295个行政村。在2018年初,贵州就按照民政部安排部署,完成全省所有行政村赋码工作,并对村级工作实施动态管理。

  近年来,贵州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乡村注入动力与活力,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 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

  “原以为跑起来很麻烦,结果只需要在一个窗口递交资料就办妥了,很方便。”近日,借助乡政务服务中心“一窗通办”服务新模式,贵安新区湖潮乡汪官村村民王贵文不到半个小时便办好了合医保险报销。

  为进一步优化基层政务服务,贵安新区加快速度积极整合镇村两级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工作效率,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着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样的便捷服务,在贵州很普遍。

  为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基层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贵州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清单涵盖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劳动就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卫生计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服务8大类86项。

  统一标准、统一服务,贵州制定包含全部政务服务要素的统一模板,将政务服务事项编制成办事指南并向社会集中公布,全面公开每一个审批服务事项的申请条件、审批流程、审批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让群众清楚明白、不走弯路。

  同时,将乡村政务服务能力纳入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指标,确保各地按照统一标准给群众提供政务服务。

  目前,贵州已建成1300多个乡镇实体政务中心、13248个村级社区服务站。

  群众的需求基本实现在乡镇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受理,“一站”办结。

  此外,贵州还推行“能人治村”,培育农村优秀人才队伍。

  ■ 建立多种形式治理格局

  “我们村组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商量决定。”8月12日,福泉市陆坪镇洞铁村村民黄朝云说:“我喜欢参与讨论村里的事,一方面可以汇集大家的想法建设我们村,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样很有存在感。”

  洞铁村聚焦支持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和群众自身两个主体作用,推行党小组动议、村民治理小组提议、群众集体决议的“三议”制度,逐步实现“村庄美起来、邻里亲起来、腰包鼓起来、新风树起来、群众笑起来”。

  从2008年启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贵州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农村社区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

  基层农村地域广、群众多,治理形式多管齐下,一切以党的领导为中心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向和前提。

  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在贵州,农村事务推行民主协商,把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协商议题,并拓宽协商渠道,实现民主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同时,进一步推进民主决策,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组织,有序引导村民全程参与村民自治事务,确保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权。

  民主监督同样重要,贵州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述职评议、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修订完善村务公开目录,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通过村务阳光工程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如今,贵州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已初步建立。

  ■ 不断加强道德法治建设

  “以前我们村环境很差,进大门这里是一个垃圾场,村民们也不打扫卫生。”家住福泉市牛场镇水源村的刘润珍之前一直在外面务工,今年初才决定回到家乡。

  说起选择回村的原因,刘润珍笑着说:“现在村里发展好咯,不仅环境变美,产业也搞起来了。这些改变,村规民约起到不小的作用啊。”

  水源村不仅有村规民约,每个组也有组规民约,不同的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组规民约,包含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设立相应的处罚措施,在组规民约的约束下,村民们的行为习惯逐渐变好。

  2018年,贵州省民政厅编写《全省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选编》,2019年,贵州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等7家省直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实施意见》到全省农村,为各地完善村规民约提供借鉴。  村规民约引导广大农村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村民们通过村规民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贵州还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深入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等活动,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社会实现和谐有序,法治和德治同样重要。

  贵州统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打造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司法12348”信息化平台。

  目前,全省各市县社区矫正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基本建立,并在村级大力加强法律服务工作点建设。

  【一线见闻】

  福泉市洞铁村:“三议”机制建起来 乡村发展动起来

  8月12日,在福泉市陆坪镇洞铁村碗田组,寨门口“团结奋进 拼搏创新 苦干实干 后发赶超”的标语引人注目。寨子里鸟语花香,环境整洁。

  “洞铁村有19个村民组,刚来驻村时,这里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村里也没什么产业,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如何脱贫致富更是一头雾水。”洞铁村第一书记李树稳介绍:“现在就不一样了,大家积极肯干,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洞铁村的变化,与村里实行的民主协商“三议”机制分不开。

  村组的主体是村民,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洞铁村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工作原则,建立了“三个小组”,构建起村民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

  全面坚持党的引领,在村民组上设立党小组,实现每个自然村寨都有党的声音、有党员引领、有党员带头;

  以村民自治为主体,在每个村民组上成立村民自治小组,实现由村民小组长一个人单打独斗、包办代替到有3-7人帮着管、帮着办的“共管局面”;

  以监督督促为保障,在村民组上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实现组上的事从无人监管、无人过问到有3个人专门管理、专门监督。

  对于村里的事务,均按照党小组动议、村民自治小组提议、小组村民大会决议的流程来完成。

  洞铁村通过实施民主协商“三议”机制,组织召开群众动员协商会议300余场次,商议解决村寨环境治理、产业发展、道路建设、组规民约制定等议决事项500余项,群众的意愿和想法得到充分采纳,群众主动思发展、谋发展、求致富的激情和热情被点燃。

  建在广场上的群众说事长廊,就是碗田组召开民主会议的地方。“我们的群众会每个月都要开一次,要求是每家至少要有一个人参加,上到组里如何发展下到邻里纠纷,大家都可以敞开心扉地说,并且都要在会上解决,下来就不准再产生分歧或矛盾。”洞铁村党支部书记李家春说。

  为了有效规范村民的行为,碗田组还在广场上设置了“红黑榜”,红榜公示村民作出的积极贡献,黑榜公示有损村民组形象的事情。红黑榜对应一定的奖励和惩罚,目的在于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在洞铁村,村支“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还采取串寨上门的方式,帮助群众拟定个性化家训,并展示在家门口,通过晒家训、重家教,推动形成良好家风,引导群众树立“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湄潭县两路口村:“群众会+”受追捧 乡村事务大家定

  “我经常去参加群众会,效果好得很,大家有什么都可以说,而且都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村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8月13日,在自家漂亮的楼房前,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村民张清平高兴地说。

  今年72岁的张清平是一名老党员,在他看来,现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离不开党的好政策。

  2002年以前,两路口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民风不正、民情不纯、民怨很大,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600元。

  2003年村里换届选举,以村党支部书记唐书浪为首的村支“两委”班子立誓要改变家乡的贫困状况。

  要实现理想,就意味着两路口村要变化,但是怎么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开始,唐书浪和“两委”班子成员打算以开群众会为载体,召集村民们一起商量使家乡变好的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群众不理解也不支持,通知开会也没有几个人到。”唐书浪介绍:“我们一家一家去动员,告诉大家这是为了整个村子好,劝说大家参与进来,慢慢地就有一部分人支持工作。”

  万事开头难,经过一段艰辛的过程,在2003年的时候,两路口村根据村里实际情况,出台第一个简单的制度——《重大自然灾害制度》,规定全村有农户受灾,自付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由全村人民组织募捐,让该户走出困境。

  通过《重大自然灾害制度》,许多面临实际困难的群众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尝到了开群众会的“甜头”,两路口村群众会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谋家乡的发展路。

  集思广益,经过讨论,为了加强大家的诚信意识,两路口村又探索出“诚信金”的管理模式。

  “我们收取‘诚信金’都要立字据,其实目的也就是规范和约束群众的行为。”唐书浪表示:“‘诚信金’也真的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村民们开始转变,变得更勤劳、更守规矩。”

  坚持“有事多开会,遇事多开会,做事多开会”,到目前为止,两路口村开了群众会上千场,许多村组管理办法也在群众会中产生,形成了“群众会+”的管理模式,可以是“群众会+宣传教育”“群众会+居民诉求”“群众会+改革发展”“群众会+新风培育”等等。

  如今,“群众会+”的管理模式被当做经验做法在湄潭的乡村和社区推广开来。

  两路口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省级贫困村变成了有名的富裕村,村里各种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人均年收入13600元。

  安顺市西秀区大坝村:村规民约易明白 乡村经济快发展

  8月14日,在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一排排别墅鳞次栉比,村里道路干净清爽,前来避暑的游客三三两两悠闲地散步。

  但曾经的大坝村是贵州省二类贫困村,经济落后、环境闭塞、交通不便、严重缺水。

  大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大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从199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陈大兴就带领村民不断探索致富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坝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加强党支部建设。

  党员必须发挥起带头作用,作为村支书,陈大兴要求只要对村里发展有利的,党员要时时处处带头干,发展中遇到困难,也是党员率先干。

  同时,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大坝村积极鼓励村民参与议事,建立“村企联席”制度,对土地流转、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进行民主投票决策,将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并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全体村民的监督。

  2012年,大坝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议出村规民约,主要是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包括移风易俗、乡村建设、环保卫生、乱办酒席等。

  “我们的村规民约概括起来就是‘二三四’:‘二要’‘三禁止’‘四不准’。”陈大兴介绍:“村规民约最开始时有许多条条款款,为了方便群众记忆,我们就把内容简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村民。为了促使大家严格遵守,还设立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以前,大家生活陋习普遍存在,对村里的事情也不上心,通知开群众会常常很难聚齐人,总觉得“我不去也会有人去”,村规民约出来后,村干部们广泛宣传,村民的习惯和思想都有了大转变。

  文明之风劲吹大坝,在村党支部引导下,村里组建了舞蹈队、地戏队、老年协会等文化活动组织,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简易戏台、宣传栏、体育健身器材、篮球场和乒乓球台“七个一”工程。

  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也是从2012年开始,陈大兴到江苏省华西村考察受到启发,决定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产业,在之前的种植产业基础上,陈大兴决定带领村民打造乡村旅游。

  第一步便是建新房,陈大兴个人拿出一大笔资金垫资,动员村民们拆掉老房子,按照村里的统一规划修建别墅式的楼房。

  大家相互感染,一个别墅村呼之欲出,目前共建成农家别墅131栋,由村里统一规划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大坝村利用村民闲置房舍发展农家乐15家、农家旅馆30家、小型超市6家。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我们已经是第三年来大坝村避暑旅游了,我父母他们一住就是3个月,他们非常喜欢这里。”来自湖南长沙的徐女士说。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