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黔乡游 > 旅游康养

一桥连两地 村民生意火——斯拉河畔生活“热辣滚烫”

旅游康养|时间:2024年10月15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忠显 点击量:

  近日,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笔者驱车来到斯拉河畔的安顺市挂多村,只见斯拉河上长桥卧波、来往车辆川流不息,桥边人家生意红火。
  一顶帐篷、几张桌子、几口烙铁锅,新鲜现切的洋芋坨坨倒进火辣的油锅里,滋啦啦的油声顿时响起……在斯拉河大桥的桥头,挂多村村民曹鸿忙着招呼来往行人坐下。“可以吃咯!”锅气十足的洋芋配上本地特色斯拉河辣椒面,食客们香辣在口、惬意不已。
  风景秀丽的挂多村是安顺市乐平镇最为边远的村寨,全村3700余人中,苗族同胞占47%以上。因为山高路远耕地少,这里的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2021年7月13日,全长393.35米的斯拉河大桥正式通过交工验收,建成后行车里程比原来的老桥缩短近2.1公里,群众出行更便利,发展产业更有奔头。
  “我和妻子在桥头边做起了烙锅生意,特别是节假日,好多人聚在斯拉河沿岸游玩赏景,整个桥头车水马龙,各家烙锅店挤满了食客。”曹鸿笑着说,从最开始两三口锅到现在的20多口烙铁锅,靠着红火的烙锅生意,每年挣10多万元,他修建了新房,把孩子送到镇上读书,自家日子就像铁锅里的热油一样“热辣滚烫”。
  斯拉河大桥在安顺这头是平坝区乐平镇挂多村,另一头连着毕节市织金县平寨乡建强村。新桥的修建通车,不论是通往哪个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两地“物流慢、成本贵”的问题,让群众的“生意经”念得更顺畅。
  随着两地群众来往更加通畅,斯拉河烙锅、斯拉河辣椒面、斯拉河臭豆腐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明星产业”。
  “现在,我们村有20多户人家在沿桥附近或是自家民房开起了烙锅店,斯拉河辣椒面、斯拉河臭豆腐等也是因烙锅美食的兴旺,慢慢红火起来。”挂多村党支部书记袁朝伟说。
  挂多村的“90后”新农人曹威,就是投身特色美食生意的一员。
  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外工作,又参军入伍。退役回乡后,曹威在2020年开办了贵州孙二姐食品有限公司。线下的辣椒面生意红红火火,曹威还抓住“流量密码”利用短视频平台把辣椒面卖得更远。
  “去年9月,我开始接手辣椒面生意。斯拉河辣椒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现在每天的销售量基本能维持在100斤至150斤之间。”
  截至目前,辣椒面生意为曹威带来了30万元左右的收益,摸清门道的曹威,越来越清晰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的销售渠道是通过短视频直播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除了本地市场,我们的辣椒面还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一带。市场前景比较理想,我们干起来也有劲。”
  随着大桥兴建,日益红火的不止特色美食。“斯拉河大桥连接河道两岸,我们村里还有农户种植葡萄,销往安顺和织金两地,增加了收入。”袁朝伟说。
  行走在大桥的人行道上,斯拉河沿河风光一览无余。建桥,更要护桥。袁朝伟告诉笔者,除了安顺市平坝公路管理段对桥的技术性维护外,大桥的日常管护也需要人力,村里部分脱贫户因此有了就业岗位,负责桥面的卫生清洁。
  “下一步,我们村会更加合理地引导群众做好产业发展。我们和村里的辣椒面生产商达成合作协议,通过订单式种植的方式,带动4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辣椒种植产业,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袁朝伟信心满满地说。
  一座桥,连接了山的两端、河的两岸,承载了当地村民无限的希望,见证两岸的繁昌。
  (桂传念 平坝区融媒体中心 王丹丹 张敏)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申谋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