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苗族乐器大致分成两大类,即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打击乐器主要是铜鼓和皮鼓两种,都是用于舞蹈伴奏和闹场时合奏。新塘乡的铜鼓最多,文革前有一百多面,文革中破四旧时收缴,现仅存不到二十面。苗族铜鼓大多有一定的年代,多为传世器,这类铜鼓主要特征是形体扁矮、腰起突棱,鼓身只有两节至三节,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日光体,太阳纹一般是十二道光芒,似成定制。主体纹饰大多以十二生肖纹、鱼龙纹、云雷纹、金钱纹、莲花纹、串枝花、旗纹等为主,并和乳钉、栉纹并列组成的纹带相配合,鼓面大于鼓身。太阳纹之外,有由内向外逐渐扩散开来的同心圆组成的宽窄不等的图案圈带,称为"晕圈"。鼓身全部有花纹环绕,图案丰富多彩。敲击铜鼓一般用绳子挂以树桠上,木桩上吊起或在平地上用木架吊起敲击,用鼓槌(包扎软布)敲鼓面隆起的光体,左手则用竹刷敲击鼓身;可一人敲击,也可二人敲击。更热闹的是用桶在铜鼓后面接音的演奏,更有特色。每逢喜庆节日,从寨中传来雄浑的铜鼓声,伴和着粗犷的民歌和舞蹈,使人感到心潮澎湃,唤起了身在异乡的感觉。
苗族的皮鼓一般是用生牛皮蒙面,用木块或挖空大树,用树躯干制成的。
苗族管乐器主要是指芦笙,此外,还有芒筒、竹箫、竹笛、姊妹箫、唢呐、大号等。芦笙主要用作舞蹈伴奏,其余作为乐器欣赏或男子借其乐声以召唤姑娘。芦笙有一定的乐曲,每个乐曲都有主题,反映各种不同的生活内容,节奏轻快,结构简短,音色极美。唢呐在苗族地区普遍流行,一般配有大号、有成套的乐曲、演奏时旋律性强,吹奏技巧高,红白喜事都喜欢吹奏唢呐。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