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黔乡游 > 村落美景

盘州娘娘山景区“三变”改革推动旅游融合发展“种”出好前景“游”出好生活

村落美景|时间:2021年08月03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忠显 点击量:

  七月盛夏,当记者走进位于盘州市普古乡的娘娘山景区时,仿若置身于天然“空调房”中,感觉凉爽舒适。

  黄健一家从昆明驱车来六盘水探亲游玩。娘娘山景区里连绵不绝的青山,顺流而下的飞天瀑布,清新的空气,洗去一家人舟车劳顿。

  “还是老家凉快,岳父岳母都很喜欢夏天到娘娘山避暑。”黄健说。

  黄健是普古乡舍烹村人,年轻时到昆明发展事业。在昆明安家后,黄健回家乡的时间也越来越少。“那时候,娘娘山还不是景区,环境也不好,回家一趟都是探亲,匆匆忙忙就走了。”

  “家家住的茅草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舍烹郎。”这句顺口溜是昔日舍烹村的真实写照。随着“三变”改革启动,娘娘山变了模样,偏僻山乡成为靓丽的景区,处于景区核心区的舍烹村也迎来巨大变化。

  娘娘山景区成立盘州市普古乡银湖合作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平台、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采取“园区+联村党委+农户”的方式,将核心区村集体生态林、湿地等资源和农民的资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园区发展产业,实现全域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园区被评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并获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国优选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娘娘山这个“山旮旯”,如今是省内外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山”。

  还不到中午,舍烹村村民尹香的农家特产小店里已坐得满满的。“来爬山的游客,都喜欢来我这里吃两碗炸乌洋芋。”

  尹香和乌洋芋早早结缘,却一直没有在乌洋芋上挣到钱。“以前,我家曾种了30来亩乌洋芋,但村里那时候交通困难,乌洋芋虽好却运不出去,挣不到钱。”

  迫于无奈的尹香和丈夫只好放弃种植乌洋芋,去外地务工。娘娘山景区建成后,游客逐年增多,尹香和丈夫又回家开起了农家特产小店,乌洋芋成为小店的“网红”美食。“好多游客在店里尝过后,都很喜欢,记下我的电话和微信,让我邮寄过去。”尹香说,“小店生意好,每年能挣十来万元。”

  另一边的科技示范园里,陈德发正帮着游客称西瓜。“你听这敲起来的声音那么清脆,味道肯定不会差。”麻利地把西瓜装好交给游客,陈德发又到葡萄大棚里查看葡萄的长势。

  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葡萄,陈德发满脸掩饰不住的笑意,“今年进入盛果期了,收入还是可以的。”

  陈德发是景区科技示范园的员工,每月工资3500元。“我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景区后,和老婆到景区上班。”

  上班的同时,他还和朋友承包了葡萄大棚。“工资、葡萄大棚的收入和土地流转费加在一起不算少,我很满意。”

  近年来,盘州市娘娘山联村党委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生态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山地旅游产业,带动景区核心区内8个村寨的群众共同发展。景区计划发展刺梨、蓝莓、猕猴桃、特色经果林种植共10万亩,现已完成种植2.18万亩。此外,依托娘娘山景区的旅游资源,群众创办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店,“种”出好前景,“游”出好生活。舍烹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600元,其他7个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2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9570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罗曦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