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技术 > 病虫防治 > 动物

猪丹毒的特征与防治

动物|时间:2013年09月24日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责任编辑:韩建权 点击量:


   一、病原
  
   病原体为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形直或微弯的小杆菌。该菌对自然抵抗力较强,但对某些药物敏感,如1%漂白粉、1%氢氧化钠、10%石灰乳均可在5-15分钟杀死病原。
    
   二、流行特点
    
   此病传染途径有四种,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猪吃了病猪的排泄物(粪尿)或病猪血液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其次是皮肤的创伤处接触到丹毒杆菌;第三是内源性感染;第四种是吸血虫吸了病猪的血液而带给了健康猪,从而造成了病菌传播。
    
   三、临床症状
    
   发病猪为4-6月龄的架子猪,体重在45-50公斤,病死率为4.3%。
    
   病初,病猪体温41℃-42℃以上,寒颤,心率增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有时呕吐或干呕,粪便干硬,表面有黏液,皮肤潮红继而发绀。1周后,75%的病猪耳朵、颈、头部皮肤有瘀血,在胸、腹、背、四肢等部位皮肤出现圆形、方形、菱形的疹块,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大小约0.5-2厘米,呈红色或紫红色,中间苍白,指压褪色。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站立时四肢相互紧靠,头下垂,背部隆起。个别病猪腕关节、跗关节炎性肿胀,行走时僵直、跛行,似乎感到疼痛,病猪卧地不起。慢性病猪关节发炎肿大,行动僵硬,呈现跛行。出现慢性心内膜炎,听诊心杂音,心律不齐,心跳减弱,消瘦,贫血,喜卧,行走不稳。后期背部皮肤干性坏疽,脱落。
    
   四、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湿润多汁;肝充血肿大、暗红色,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脾充血、肿大;肾充血、肿大,有“大红肾”之称;肺瘀血、水肿,肺泡腔内有蛋白性渗出物;胃底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卡他性或出血性炎。慢性病例在心脏可见到疣状心内膜炎的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此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定期预防接种猪丹毒弱毒苗或灭活菌苗。发生疫情时认真消毒,隔离病猪,单独饲养治疗。
    
   2、治疗:首选青毒素类药,并且加大剂量,每千克体重4万iu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用3-5天。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