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渔业

影响鱼苗鱼种运输成活率的三种主要因素

渔业|时间:2013年09月30日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责任编辑:泽文 点击量:


   鱼苗鱼种的运输方法是否得当是直接决定鱼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充分了解影响鱼苗鱼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和做好运输准备工作是获得运输成功的重要环节。 

   影响鱼类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水中溶氧鱼类运输的密度和成活率决定于水的溶氧状况,而鱼类的耗氧量则与水的溶氧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鱼类运输的成活率就必须一方面通过击水法、换水法或送氧法等方法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另一方面尽量运输个体小的鱼。为了减少鱼类运输途中的耗氧量,可采用药物麻醉的方法来达到降低鱼苗鱼种的代谢强度和耗氧量。在不能换新水或缺乏其他增氧设备的情况下,鱼苗鱼种运输途中亦可采取化学增氧的方法来增加水中溶氧。常用的氧化剂中以二硫酸盐的效果最好,它与水接触立即分解,放出氧气,其使用浓度为每升1毫克~50毫克。 

   水温水温的影响有二:一是水温越高,水中的溶氧越少;二是水温越高,鱼的活动和能力和新陈代谢越强,则鱼的耗氧量越大。因此应尽量选择水温低的秋、冬季节进行运输。或在水温高时放冰降温也可提高鱼类的运输成活率。 

   水质鱼在运输途中,产生的死鱼、排泄物等,易变质,增加耗氧量,而败坏水质。此外,鱼类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也是恶化水质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将影响鱼苗鱼种的成活率,因此,必须适当地调换新水。 

   体质运输的鱼类一定要体质健壮,否则不耐操作,易缺氧,而引起死亡。 

   拉网锻炼实践证明,鱼苗鱼种在出塘前,经过拉网锻炼的,其成活率就高,反之就低。因多次拉网锻炼,不仅能使鱼习惯于密集饲养,提高其耐低氧能力,而且可以脱去鱼体上的部分黏液,减少途中水质的恶化。
    
   鱼苗鱼种运输的主要方法 

    鱼苗鱼种的运输,有陆运(汽车、火车)、水运(船运)、空运(飞机)等。 

   油布袋鱼篓运输法油布袋鱼篓的体积较大,每只装水约400公斤,需放在火车、汽车、拖拉机上。适应鱼苗运输量大的单位或个人采用。启动时,将水装至l/2处,在水温20℃~23℃时,每只可装鱼苗10万尾~20万尾,3厘米的夏花8000尾~15000尾,7.5厘米~10厘米鱼种2000尾左右。注意在运输途中,应不停地用击水板击水,防止苗种缺氧浮头造成死亡,必要时要在作业中更换部分新水。
挑篓运输法此法成本低,成活率高,经济方便易行,最适养鱼专业户使用。每提鱼篓可鱼苗6万尾~8万尾,夏花4000尾~6000尾,7.5厘米的鱼种500尾左右,按运输远近适当增减。要经常观察有无浮头,需及时换新水。注意新旧水温不能相差3℃以上,水质要清新。 

   塑料氧气袋运输法这种方法运输鱼苗或鱼种效果均很好。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装运密度大,成活率高等优点。装用的方法是:(1)检查袋子是否漏气。(2)往袋内加水至袋内1/3处。(3)装入适量的苗种。(4)排出袋中空气。(5)向袋内充足氧气。(6)把袋严密扎实。(7)将袋放人纸箱内,即可启运。 

   活水船运输法一些水路方便的地方,可利用活水船运输鱼种,其特点是:装运量大,操作简便,耐运,成活率高。活水船的装运密度为每吨水装13.2厘米鲢、鳃、青苗种5000尾~6000尾,10厘米鱼种8000尾,若装草鱼,则再增加1/5~1/4的数量。 

   活水船设有2个~3个活水孔,船的两侧设有直径为1.5厘米~1.65厘米的孔20个左右,头与隔板上有孔10个左右,孔上均遮有竹帘与网布,行驶时,船头孔进水,由两侧孔流出。 

   运输前的准备和途中的管理 

   运输前的准备 

   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物资、经费、人力的安排和准备工作。 

   (l)了解运输路线,作好运转衔接的准备工作,组织好运输人员。 

   (2)配齐运输工具,严格责任管理。
    
   (3)及时做好鱼苗、鱼种的拉网锻炼和数量的计数工作,以备随时起运。 

   运输途中的管理 

   是指从苗种起运开始至到达目的地的整个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是苗种运输成败的关键。因此,整个运输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环环扣紧,认真做好。 

   (1)起运时间最好在清晨或晚间进行,这时气温低,鱼活动能力小,不易受伤。 

   (2)起运后,途中要经常观察鱼的活动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病鱼、死鱼要及时清除。如长途运输、天气暖和,则还需吸去底部沉积的污物。 

   (4)有条件的地主,鱼苗、鱼种到达目的地后,可先放入清新水中暂养1天-2天,然后再重新计数分养。 

   (5)鱼苗、鱼种的运输应以“快装、快运、快下塘”为原则。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