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贾街道办事处活跃村公路沿线车辆穿梭,人声鼎沸;西路田组的小溪边,有老人、妇女、儿童正在“唰唰唰”地忙着漂洗折耳根,溪流声、洗刷声和欢笑声汇成了幸福的海洋。在她们的身后,堆放着一筐筐白白胖胖的折耳根,远远地便可闻到诱人的清香。这是记者近日在木贾街道办采访时感知到的动人景象。
“种折耳根的活路非常轻巧,大人小孩都可以种植。”
“种植折耳根,周期短,来钱快!”
“我家今年种了1亩半,批发价3-4元一斤,零售5元一斤,仅半年,我就销出4000多斤,赚了近2万元钱。”
何国书的妻子一提起折耳根种植的经济收入,嘴巴笑得合不拢。
“你要了解我们寨子种植折耳根的情况,要找骆科方,我们都是跟他学的,他家种得最早!”
听说记者要了解折耳根的种植情况,该村的群众纷纷提供采访线索。
据介绍,折耳根的科学名是鱼腥草,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从明代开始,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群众就采用腌制、凉拌、清炒等多种方式直接将折耳根放到餐桌上,用来招待嘉宾;李时珍在尝试百草,考察药用植物的功效时,发现折耳根具有止咳清热的作用,于是将之载入《本草纲目》。近十年来,折耳根由于具有药用和食用的双重功效而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于是,西路田组的许多人家就瞄准商机,依靠赶“转转场”,批发折耳根。村民骆科方就是其中的一个。
骆科方一家人从2000年开始依靠赶“转转场”批发折耳根,他的生意时涨时落,时好时坏。他们一家餐风露宿,早出晚归,辛苦不已。让他们一家感到既心疼又可惜的是,不时有一些批发来的折耳根因卖不出手而烂在家中。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骆科方将卖不完、准备遗弃的2斤多折耳根于种在门前小沟边的田埂上,让他意想不到是,一个星期时间,折耳根竟然长出白嫩的幼芽,而且长势诱人。
三个月后,骆科方将自己种植的40多斤折耳根背到兴义城出售,他的折耳根还没有开张,就被城里人“抢”入兜中,一小时赚得200多元钱。
尝到种植折耳根的甜头后,骆科方和妻子商量:腾出4分地种上折耳根,由妻子管护,自己进城搞建筑,仅一年时间,他的妻子收1万多元,他靠做泥水工挣下近2万元。但收入与付出却不成正比:妻子是坐在田地里等钱进,日子过得悠哉游哉;而他却要“睁大双眼”寻找挣钱的机会,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运气好的时候,骆科方一天可以整得200多元钱,运气不好的时候,哪怕早出晚归,顶风冒雨也挣不满自己的腰包。权衡再三,骆科方决定回家与妻子一同种植折耳根。今年3月,他们按照“只使用麦秸、稻草等发酵农家肥,坚决不用化学肥料”的“绿色”种植理念,将自己的一亩地种上折耳根。由于管护有方,诚信经营,他们家仅5个多月就进了3万余元。
秋收后,组里的群众看见骆科方一家种植折耳根挣到大钱,于是就纷纷仿效骆科方家,利用田地种植折耳根。种得最少的有2-3分地,最多的接近2亩。按照目前市场价,批发每斤3-4元,零售每斤5元计算,仅种植折耳根这一项产业,预计全组今年可创收100多万元。
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