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学特性
苘蒿全株光滑,有特殊的菊花香味,茎最 高可达70 cm,自中上部分有侧枝。叶互生, 长形羽状分裂,小叶茼蒿叶片较窄,分枝较多,大叶茼蒿叶片大而厚,分枝较少;茼蒿开 花后全株枯萎,头状花序自花授粉,花着生与 茎顶或茎枝顶端,花多为白色或黄色,类似菊 花样,花期在6—8月,因花朵美丽,也可作为 观赏花作物种植;种子细小,千粒重1.6~ 2 g。
2 地块选择
茼蒿生育期较短,要选择土层深厚、土壤 肥沃的耕地,以有机质丰富、灌溉及排灌方 便、保水保肥力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为宜,尽量 避开与菊科蔬菜作物连作。
3 品种选择
茼蒿按叶片大小分为大叶茼蒿和小叶茼 蒿。大叶茼蒿又叫圆叶茼蒿,叶片宽大肥厚, 缺刻浅,产量较高,嫩枝短而粗,分枝少,多为一次性收割,可食部位纤维少,品质好,缺点是生长较小叶茼蒿慢,成熟期较晚,更加耐 热21,代表品种有上海圆叶茼蒿(上海地方品 种)、板叶茼蒿(台湾省引进品种);小叶茼蒿耐寒能力强于大叶茼蒿,特殊菊花香味浓郁,嫩枝细,分枝多,生长迅速,成熟早,适宜条件下最快40d即可收割第一茬,缺点是产量低, 代表品种有花叶茼蒿(陕西地方品种);一般以小叶茼蒿为主,一是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大叶茼蒿生长期长,耐寒性稍弱。按茎杆长度划分,分为高杆苘蒿和矮杆茼蒿,高杆茼蒿茎较长,分枝较少,多做一次采收,代表品种有沪蒿1号,其株高45 cm左 右,茎杆较长,整齐度好,抗逆性强,适应性 广,属早熟品种,最快35d即可收获。矮杆 茼蒿茎较短,叶片较多,分枝较多,可多次采收,贵州地区高杆茼蒿较少,多种植矮杆苘蒿。
4 整地施肥
整地前把上茬作物和田间杂草清除干净,然后进行土壤翻耕。茼蒿根系较浅,需要肥力和透气性较好的土壤,播种前需施足底肥,以复合肥为主,用量为50~60kg/667m2条件允许,可施用有机肥或农家肥,一可持续补充养分,二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可施有机肥2 000 kg/667m2;也可每667 m2施尿素15kg+磷酸二铵25kg+硫酸钾8kg,将所有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然后将土整细,耙平,作畦,畦宽1m左右51。若播种前土壤含水量不够,需先进行水分补充后才能播种。
5 播种与育苗
苘蒿种子为瘦果,有棱角,种皮坚硬,有干种播种和催芽播种2种方式。催芽在苗床准备好前3~4d进行,将茼蒿种子在50℃左 右温水中浸种10 min后,再用清水浸泡12 h 左右,水中可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杀死种子表面病原菌,浸泡完后将茼蒿种子 置于25℃左右温暖地方催芽,期间每日用适量清水冲洗1次,催芽3~4 d后种子露白,当 60%以上的种子都露白后,即可进行播种。
苘蒿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0℃左右,在 最适温度条件下,其发芽势、发芽率、主根长度、植株干物质含量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其他温度处理。茼蒿一般在春秋两季露地栽培,在贵州,3—6月,8—11月可实现露地栽培,温度在10~30℃即可正常生长。小叶茼蒿可用 于密植栽培,用种量更大,为2~4 kg/667m2。
6 栽培管理
6.1 播种方式
茼蒿种子细小,为保证播种均匀,可用无 病菌的沙子混合茼蒿种子进行混合播种。播 种可采用撒播或条播两种方式。撒播种子用种量较多,茼蒿种植密度高,用种量为3~4 kg/667m2,将茼蒿种子均匀撒入畦面, 然后用工具轻楼一遍,上面覆盖一层薄土,盖土不宜太厚,以免茼蒿幼苗无法出土。条播较省种子,也利于后期间苗,用种量为2 kg/667m2,提前在畦面划沟。沟太深,覆土太厚,透气性不好,幼苗生长缓慢甚至无法破土而出;沟太浅,覆土太薄,出苗后保水性差,易失水死亡。故沟深2~3 cm即可,行距10~15 cm,沿沟均匀地将茼蒿种子撒入,最后覆土。播种完后,用喷雾式方法浇透水,切勿用水管直接浇灌,水流过大,易导致苗床板结,影响出苗,后期视情况浇水以保持苗床湿润。
6.2 间苗管理
茼蒿催芽播种后约10d可全部出苗,当茼蒿幼苗长出真叶后随时检查,若发现苗床幼苗太密即可开始间苗,一般在3片真叶时开始间苗,间苗要尽快尽早,以免影响茼蒿后期生长,株距以2 cm为宜。将病弱坏死的幼苗 剔除,剔除过程中注意保护其他幼苗,切勿伤 根,在间苗的同时,一并将杂草拔除,为茼蒿幼苗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促进其快速生长。
6.3 水肥管理
秋冬季温度较低,要适当控制浇水,防止茼蒿病虫害发生,当土壤表面发白即进行浇水。一般当幼苗长到10 cm左右,可追肥 1次,以水溶氮肥为主,每667 m2施硝酸钾 15 kg+尿素8kg。之后每次采收前15d追 肥1次。
7 病虫害防治
茼蒿生长较快,并具有特殊气味,病虫害较少,一般较少使用农药。为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一是可选择通风和排水顺畅的田块种植,及时通风排湿;使用完全腐熟的农家肥,切勿混入其他作物残体和虫卵;合理密植,防止幼苗过密,徒长,及时去除病株弱株和坏死的残体。二是可选用有包衣的种子,用高锰 酸钾、多菌灵或拌种剂除去苘蒿种子带有的 病原菌。
7.1 猝倒病
症状:主要危害茼蒿茎基部,通过水源传播,若控制不及时,扩展迅速,严重时会成片死亡。幼苗茎部呈水渍状,之后幼苗患病处干枯,从茎基部倒伏,最终导致全株枯萎死亡。病害初期见1株或几株发病,若连遇阴雨天病株将迅速增多,出现成片死苗现象。
防治方法:加强种子和苗床消毒,加强育苗管理,不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农药防治,播种前用75%百菌清拌种或40%拌种灵与 福美双对半混合加入土壤中;在幼苗发病初 期喷5%井岗霉素水剂1400倍液或15%恶 霉灵水剂500倍液,并及时清除病残株。
7.2 霜霉病
症状:主要危害茼蒿叶片,多从基部往上,外部叶片往内发展,幼苗和成株均可能发生。在多雨潮湿环境下,植株感病后引起近 圆形或不规则褐色褪绿斑,叶片病斑逐渐呈黄褐色,逐渐蔓延成片,叶片枯黄,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种子处理。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 (500倍液)可湿性粉剂,或69%安克 · 锰锌 (800~1000倍液)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施, 每周防治1次,一般连续喷施处理2~3周可控制霜霉病的蔓延,施药过程注意叶片背面的喷施。
7.3 蚜虫
症状:蚜虫常危害茼蒿心叶、嫩茎、花蕾 等部位,刺吸其中的汁液,使叶片扭曲、畸形, 严重时会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每667 m2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 喷雾;20%吡虫啉2500倍液喷雾防治,多种药物可交替使用。
8 适时采收
当幼苗长到20 cm左右时,进行第1次采收。可一次性采收,沿地面用镰刀一次收割,也可分期分株采收,用手掐或小刀割上部主枝,每株保留1~2个侧枝,约20d左右可采收1次。每次分批采收后,要加强水肥管理,补水补肥,促进茼蒿侧枝快速生长,以便下次采收。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