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经济”激活旅游扶贫
—我省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观察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曾经的预言,如今正在变为现实。
贵州凉爽的气候、秀丽的风景、独特的民族风情,正逐渐为中外游客喜爱。开发乡村旅游,将景区景点、现代农业、民俗文化、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已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农旅一体,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盛夏,平均气温23℃的贵州,成了中外游客避暑度假的首选之地。有“高原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市更是游人如织,昔日的“江南煤都”,正在向各地游客展示“绿色姿态”,乡村旅游魅力四射。
驱车从盘州市城区出发,车辆行驶在深山,渐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行车2个小时左右,山谷豁然开朗,从“天”而降的天山飞瀑、古色古香的温泉小镇、正在建设的“三变街”,让游客目不暇接,惊叹连连,争相拍照。这个热闹美丽的地方便是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
“环境变美了,游客增多了,年底分红了,在家门口可以开饭馆、打工挣钱了,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景区上班、在家里开旅馆的舍烹村小伙子徐丽贵很是兴奋。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很多人家住的都是土墙茅草房,走的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到普古乡短短20公里,来回要走大半天。”村民徐丽贵对舍烹村原来的样子记忆犹新。
舍烹村何以从贫困村变为令人惊叹的旅游村?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三变’改革,整合政府、村社、企业、社会资源发展旅游,实现农旅融合、一体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创造更多财富。”2012年返乡创业的村支书陶正学道出了破题关键。
2012年5月,盘州市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舍烹村共有487户1297人参与“三变”改革,农户将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短短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上万元,2016年整体脱贫。
普古仅仅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目前,贵州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走农旅一体化道路,步履稳健,奋力前行。
盛夏,“火炉”城市重庆平均温度30℃,避暑胜地贵州23℃。重庆老人大多选择到贵州避暑,眼下就有上万名重庆老人长期居住在桐梓县的乡村旅馆,周末前来探亲者、避暑者更是络绎不绝。
7月8日,“醉美遵义·四季主题游”夏季避暑主题游启动仪式暨桐梓县第十届乡村旅游节系列活动在桐梓娄山关万亩花海和古夜郎漂流景区隆重举行。
活动为期两天,举行了“娄山关万亩花海——震撼的不只是心灵”体验游、漂流、摄影展、徒手摸鱼、太白酥李采摘、篝火晚会等系列配套活动。游客们不仅现场体验了震撼心灵的万亩花海,激动人心、惊险刺激的水上漂流和欢乐激情的冲关挑战,还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徒手摸鱼、自由采摘,以及内容丰富的旅游摄影展等。
据介绍,过去十年,桐梓县着力建设重庆的花园、果园、公园、乐园,摘取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殊荣。全县已建成乡村旅游点30个,乡村旅馆1383家,宾馆酒店78家,床位数6.85万张,每年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其中有10万重庆游客到桐梓县避暑纳凉。
目前,娄山关万亩花海正在创建4A级旅游景区,枕泉翠谷、古夜郎漂流正在创建3A级旅游景区;水银河景区正在按照4A级旅游景区推进;娄山关、马鬃、茅石、官仓等乡镇正在打造“最美乡村示范点”升级版;尧龙山镇金山——尧凤弯乡村旅游点正在按民宿度假区进行规划打造。如今,桐梓到处是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已步入全域旅游时代。
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自2011年以来,我省制定印发了《贵州省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行动计划规范(试行)》等文件,指导各地以村为基础、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旅游扶贫规划,将全省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纳入县域旅游扶贫规划,实现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指导全覆盖。
同时,省扶贫办与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印发了《贵州省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意见》,推进实施“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打造13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10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扶持10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发展。
2016年,我省发动境内外32家旅游规划单位100多位旅游规划专家,完成全省39个试点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571户、贫困人口19650人。
融合互动,贫困村寨吃上旅游饭
走进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泡桐组,一朵朵格桑花开得正艳,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一棵棵绿化树长势正茂。凉亭下,村民们正聚集在一起闲话家常,农家乐里,游客们正大快朵颐。
“我们村借助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烟草扶贫资金,整合了‘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项目资金发展乡村旅游。开业以来,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9000元。”进化镇农林服务中心主任安宣刚介绍。
其实,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贵州许多地方都在探索形成从单一项目到多位一体融合互动的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规划衔接、项目实施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等项目配置到乡村旅游点建设中,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贵州省积极争取到了国家旅游局、发改委、国家烟草局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为多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发力。省扶贫办与省旅发委共同印发了《关于依托“扶贫云”做好旅游精准扶贫大数据工作的通知》,开发了“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建立了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扶贫综合信息精准管理的统一平台;对全省贫困村寨的资源禀赋和旅游适宜从业人口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加强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扶贫调度管理,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工作的精准监测统计和调度管理。目前,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已涉及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33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24万。
此外,我省还出台了《贵州省旅游万企万村帮扶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各地积极对接8个对口帮扶城市和省内外其他地区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及个人,采取项目开发、定点采购、输送客源等多种方式,帮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脱贫。
创新机制,带动就业增收致富
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与掩映在树丛中的独具特色的山地工业小镇,小镇内游人如织。
2015年7月,万山区与江西吉阳集团合作,总投资20亿元共同开发独有的丹砂文化,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对原废弃的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开发,打造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2016年5月,景区投入运营。目前景区已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带动景区上千名农户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在全省开展“全域旅游”及“旅游大扶贫”的形势下,朱砂古镇景区积极号召,采取“旅游业+贫困户”模式,与熬寨乡、黄道乡750名贫困户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按照每人4万元的产业扶贫项目基金,共计投入3000万元扶贫项目基金入股朱砂古镇,按实际投资比例用于贫困户滚动分红,实行一年一结算,让不愿搬出大山的贫困户每年享受到稳定的股份分红,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优先解决贫困群众到景区创业就业。在景区统一规划出近百家商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志,交给贫困户从事零售、餐饮、工艺品销售等经营活动。朱砂古镇、朱砂大观园还拿出20%的门面、展示厅,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零售、餐饮、工艺品销售等经营活动,目前已带动200多贫困户在景区内自主创业,有效地推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朱砂古镇只是景区带动促脱贫的一个缩影。贵州在乡村旅游中大力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户”的“两加两带”旅游扶贫模式。经过各地不断地实践摸索和大胆尝试,全省涌现出一批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山地农业+乡村旅游、“三变改革”+乡村旅游、互联网+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扶贫样本。
“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不仅美化了我们的居住环境,我们的文化也得到充分挖掘,布依文化正在吸引着来自全省各地的游客。”在镇宁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一直在外务工的村民伍中能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回乡开起了农家乐。“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里成为景区,修建农家乐政府有补贴,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我不用出家门就可以有收入了。”伍中能说。
“十二五”时期,贵州省乡村旅游收入705.9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87.6万人,受益人数577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超过3000个,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2016年,100个旅游景区内累计接待游客2.55亿人次,实现景区内收入1521.45亿元,带动全省2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6月27日,2017年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暨乡村旅游扶贫现场会上,省旅游发展委副主任牟勇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千方百计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全力以赴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争取到2020年,带动全省15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