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GDP 各有新谋略 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5日 作者:刘瑾龙

  

    按照调整后的《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今年下半年起,取消关岭等1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GDP考核,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成为重要考核项……10月28日,记者采访了10个县的有关领导,聆听他们的思路和打算——


    关岭 促农增收是关键


  “取消GDP考核,能让基层树立更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关岭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波说。


  位于贵州中部的关岭,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总量小、结构单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当前关岭发展最大的矛盾。


  黄波告诉记者,县里将结合考核指标的调整,立足关岭实际,围绕新型工业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化做文章。


  下一步,在做大做强以能源产业为重点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围绕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打造以食品加工、中药饮片加工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仅仅抓住沪昆高铁在关岭设站的基于,进一步加快顶云新区开发建设力度,推动花江、永宁等小城镇发展;加大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等重点景区的建设,全面提高关岭的旅游接待能力,把旅游业打造成关岭的支柱产业。


    紫云 要发展更要环境


  “对紫云这样的贫困县来说,新的考核体系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紫云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郭昌华介绍,2013年,紫云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实现3.68亿元,增长18.2%;城镇化率还不到20%。目前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0.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45%。


  郭昌华认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紫云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紫云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农产品资源,对发展石材加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有良好的条件,同时,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行业准入,走更高质量、环保的工业之路;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赫章 走循环发展的路子


  “取消GDP考核,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农业、旅游、生态资源优势,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更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一条可持续的循环发展路子!”赫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孙逊告诉记者。


  赫章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在孙逊眼中,唯有加快发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赫章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认为,赫章要发展,就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赫章资源优势,争取、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全力以赴抓好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以实施“211山区特色农业工程”为载体,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双赢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江口 发展旅游得天独厚


  提起取消GDP考核,江口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霞觉得“欢欣鼓舞”,因为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又是限制开发区域,江口县工业经济严重短腿,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经济总量在全省靠后、全市挂末的客观实际,使得该县为GDP考核困扰不已。


  黄霞表示,下一步,江口将以建设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和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促进生态文化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做强第三产业,抓紧启动全国旅游示范区创建、梵净山申遗几个国家级景区申报工作,坚持景城一体发展;以闵孝、怒溪两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茶、精品果蔬和特色养殖等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以特色农特产品加工为核心做优绿色工业;以县城为轴心以集镇为半径做特美丽乡村建设。


    望谟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淡化GDP考核,把重视民生、关注环境、注重生态列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望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望谟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农文海对这一新政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但这并没有让农文海感到丝毫轻松,在他看来,考核指标表面上是在做“减法”,实质上是在做“加法”——要求发展的质量更高了,在环境保护、农业生态、民生改善等方面考核力度加大了。


  作为传统的山区农业县,望谟县决心要用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去和其他地区比农业、比生态、比民生指标的增长速度、比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加快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探索一条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增长动力、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的新路子,将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册亨 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山水册页、幸福亨通”,册亨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启鹏认为,取消GDP考核,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和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子。


  册亨县由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发展新型工业的条件,但土地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基础好,森林覆盖率高,布依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邓启鹏表示,调整GDP相关指标考核,并不意味着不注重经济发展,册亨的经济发展态势将一点不减弱、不放缓,册亨将坚持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后发优势,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抓好生态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既保持生态,又发展经济,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可持续,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


    剑河 实施三大战略 改善群众生活


  “取消GDP考核,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放慢发展、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剑河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肖俊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肖俊认为,导致当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慢、总量小、群众收入不高。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在下步工作中,剑河将继续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富县”三大战略,努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旅游等绿色产业,尽快壮大经济总量、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同时,剑河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美丽乡村、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用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换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雷山 致力于发展绿色GDP


  “雷山是一个发展工业先天不足的山区生态县,取消GDP考核,调整考核方式,雷山可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雷山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刚说,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展好“绿色GDP”,真正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雷山受地理条件、资源现状等各方面制约,在推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取消GDP考核后,更加有利于雷山因地制宜发展。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占全县国土面积近3成,加上巴拉河、公统河等河流是凯里等县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取消GDP考核,利于保护好雷山的青山绿水;雷山将从依靠外来产业承接模式向结合本地民族文化、生态、中药材、农业等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模式转变,轻装上阵发展特色生态工业;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和茶叶等特色农业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发展。


    荔波 加快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对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异常丰富的荔波来说,GDP测评指标调整,有利于充分释放政策动力,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改变荔波‘一产不大、二产不强、三产不优’的窘境明确了方向。”荔波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叶霖如是说。


  取消GDP考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的标准和要求,以及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荔波将把有限的财力集中投入到生态保护、旅游升级、民生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上。


  荔波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县域和生态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富集的典型代表,将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矿产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引进环保节能低污染企业,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都 绿色发展 生态富民


  三都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加春告诉记者,过去实行的GDP指标考核,对贫困县来说,一是不太公平,贫困县自然环境和基础条件本来就差,虽然大家都在奋力拼搏,但经济总量仍然与条件好的县有差距;二是一刀切不太切合实际,贫困县之所以贫困有很多历史原因,应该区别对待。


  在今后的工作中,三都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产业。今年底,贵广高铁即将开通,三都将迎来高铁时代,三都将围绕民族文化旅游和蔬菜水果的优势,打基础、做精品、扩大面、深加工、壮产业,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


  张加春介绍,三都是贫困县,去年人均GDP仅为11991元,按照2020年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标准,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差距还很大。


  张加春表示,三都将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后发赶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