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产业专班:我是果宝“特攻队”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2日 作者:文剑

  蓝莓、李子栽培面积全国第一;

  猕猴桃种植面积全国第三;

  火龙果产业规模全国前三;

  修文猕猴桃远销加拿大;

  水城红心猕猴桃出口俄罗斯;
  ……

  随着果香的四溢、弥漫,贵州水果产业也迎来了缤纷多彩的美好季节——

  2018年,全省果园面积708万亩,产值16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9.9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7.8%;

  2018年,全省水果销售量303.4万吨,商品率80.2%,销售额154.7亿元;

  2019年4月,我省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序列。其中,镇宁、麻江、大方等县(市、区)脱贫出列,均得益于水果产业。

  作为贵州山地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的12个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水果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以及我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产业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水果,蓄势待发!

班长说  把贵州建成南方重要的精品水果产区

  百香果脱贫,金芒果致富。这是发生在贵州省贞丰县鲁容乡的事。​ 

  鲁容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依托水果产业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乡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1.72%下降到去年的18.46%。

  水果产业发展专班的成立,就是要保障贵州精品水果业态做丰、产业做大、链条做长、品牌做强、内涵做深,让贵州精品水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得力助手、脱贫攻坚的致富能手。

  为此,我省将着力宣传“贵州精品水果”,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贵州果业品牌故事。

  同时,制修订一批省级地方标准、品牌标准、企业标准,强化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打造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质特色产品。

  打造水果元素专业村(镇),挖掘果业文化内涵和综合价值,加快推进与特色旅游、绿色餐饮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水果产业功能,提升水果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

  下一步,我省还将通过大力开展果园清洁行动、果园土壤本底值检测、农药化肥双减行动等,建设最干净的果园、生产最好吃的水果、制造最营养的果品。

  未来三年,贵州将着力打造“万亩片”“千亩村”示范区,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打造产销合体1至2个,力争到2021年,建设“万亩片”果园30个以上,“千亩村”果园150个以上,把贵州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水果产区。

  向青云:省水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班长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级干部

品质优! 贵州果子都是宝

  贵州什么水果广告最有名?

  当然是镇宁樱桃!

  “镇宁樱桃,甜得像初恋”,这句广告语“火得像热恋”。

  “有品质撑腰,樱桃不愁销!”镇宁白马湖街道永和村第一书记申慧民告诉记者,没有好品质,“广告再好也没用”。

  品质!品质!这才是贵州水果产业的最大优势——  贵州山地,地形地貌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明显,湿润的亚热带高原季风为水果提供了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生长环境。

  贵州山地,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5.3%,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5%,是全国少有的,全域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省份,也为水果提供了安全、安心、无污染的生长环境。

  如此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与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赋予了贵州水果丰富的营养、美好的口感和多样的品类——

  从温带的苹果、樱桃、梨子、桃子,到亚热带的柑橘、杨梅、猕猴桃、枇杷,再到热带的火龙果、百香果、香蕉,我们都有!  因为品质优秀、特色鲜明,关岭火龙果、麻江蓝莓等众多贵州水果均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不仅如此,近年来,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的果树生产区域;水城红心猕猴桃、麻江蓝莓、关岭火龙果、开阳枇杷、镇宁樱桃等特色水果品牌不断涌现;低热河谷流域成功引种热带水果,且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贵州水果,大有可为!

机遇好! 来了产业“特攻队”

  6月的水城猕猴桃种植基地一派忙碌:施肥、除草、防虫……

  2018年,水城猕猴桃产值6.72亿元,覆盖米箩镇、猴场乡等15个乡镇。

  水城猕猴桃,是贵州水果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典型代表。

  这一切,得益于赶上了好机遇。

  这好机遇,就是好政策——

  今年初,我省成立了水果产业领导小组,并在省农业农村厅设立水果产业专班,为产业发展谋篇布局:

  通过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狠抓主体培育、促进产销衔接、加强利益联结、完善基层党建等举措,推动全省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这好机遇,就是好理念——

  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我省积极开展果园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以及农药、化肥“双减”行动,严格对标规范生产,并在“万亩片”“千亩村”果园全面禁用化学除草剂。

  同时,加快绿色防控、质量安全、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工程建设,大力推行果枝、果袋等全面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这好机遇,就是好规划——

  今年出台的《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以“强龙头、扩规模、拓市场、带农户、促增收”为目标,省级聚焦种植规模全国前列的重点树种,市(州)因地制宜选择地方特色规模树种3至5个,着力打造“万亩片”“千亩村”示范区。

  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作用,加强产销衔接和品牌打造,完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将精品水果打造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到2021年,全省果园面积760万亩,产量420万吨,产值超过250亿元,累计带动扶持贫困人口30万人,并把贵州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水果产区。

  这好机遇,就是好支撑——

  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领衔省领导要求,统筹协调,牵头制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提出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议,适时拟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有省农业农村厅;

  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在符合规定前提下,支持各地开展水果种植基地建设及冷库设施建设,有省发展改革委;  安排年度省级预算,制定产业发展补贴、担保、保险等措施,有省财政厅;

  组织科研力量,加大对重点果品的研发、深加工研究和技术服务力度,培养并储备本土专业人才,有省科技厅;

  产销对接、水果“六进”活动,依托经营企业和农产品平台开拓一线城市和贵州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市场,加强冷链物流、线上线下销售,有省商务厅;

  引导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参与水果产业发展,做好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投入,有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精准统计水果产业扶贫成果,加强对典型事例、先进模式的分析,研究和宣传,有省扶贫办;

  品种研发,标准制定,高效栽培方式研究,防灾救灾措施制定等,为水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贵州大学、省农科院、贵州科学院;

  各地党委、政府则负责制定助推产业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方案,重点做好利益联结,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务工收入、返租倒包、入股分红等机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路子准! 打响“果品”保卫战

  2018年,贞丰李子大丰收,销售却卡了壳,3万吨李子滞销,愁怀了种植户!

  “没有及时对接市场是主因。”贞丰李子主产区、珉谷镇坪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友兵说。

  贵州水果产业还有更多“痛点”。

  “总体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不高,‘万亩片’‘千亩村’规模化基地现在仍不足全省果园面积的15%。”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技术力量薄弱、品牌打造偏弱、冷链物流配套建设不足等等,都是贵州水果产业发展的“痛点”。

  如何消除“痛点”、保卫“果品”?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的路径是——

  打造“万亩片”“千亩村”。

  聚焦六大树种和地方特色规模树种,打造产业集群,到2021年,集中打造“万亩片”果园30个以上,“千亩村”果园150个以上。

  加强产区配套基础设施和预冷、分级、保鲜冷链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实施果园生产标准化工程,在“万亩片”“千亩村”示范区做好“品种、农资、标准、检测、标识、销售”“六统一”,对标规范生产,完成产品主要营养指标检测。

  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推广立体种养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推进化肥农药“双减行动”,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到2021年,果园示范基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全面开展果园清洁行动,全面禁止销售、使用“禁限用农药”,在“万亩片”“千亩村”果园全面禁止化学除草剂,推行果枝、果袋等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在“万亩片”果园建立气象观测站,加强气象观测及灾害性天气预警,及早制定应对预案,推进主动避灾,并为自然灾害保险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加快主体引进培育。

  专业招商招优商大商,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产、加、销链条优强企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到2021年,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

  创新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

  组织科技攻关,针对发展重点品种、关键技术需求,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协作。

  强化技术支持,搭建服务平台,推进专家、农技人员进企入户,引导技术增值服务。

  加强队伍建设,组织专家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培养本土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

  创新产销衔接路径。

  推动市场流通改革创新,围绕重点目标市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完善交易平台和物流通道,拓展销售渠道。

  提升品牌美誉度知名度,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贵州果业品牌故事。

  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统筹开展推介活动,联合企业加强产品宣传推介。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提升标准化水平,强化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打造一批优质特色产品。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探索金融服务模式。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投入水果产业发展。

  完善农业担保体系,解决好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为产业发展提供增信分险。

  对经行业主管部门和水果产业专班审核把关的项目,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创建一批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于一体的观光园区、特色小镇等。  到2021年,建成水果产业观光园区3至6个,建立水果特色小镇3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