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我省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发展聚焦优势品种,更大规模调整结构,明确提出以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12大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本刊特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系统性地解读贵州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对贵州脱贫攻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敬请读者关注。
发展绿色生态蔬菜是农村产业革命必然选择
■孟平红
贵州如何扶持农业的发展?绝不要输血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蔬菜是我省农业中除粮食以外的第二大作物,蔬菜产业是继粮食和畜牧业后的第三大产业,已成为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决战阶段,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是贵州面临的痛点和难点。贵州如何扶持农业的发展?绝不要输血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201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持续增收难”是目前贵州面临的大难题,而蔬菜是投入较少,产出高,生长周期短,加工种类多,产业链长,丰产容易,商品率高,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蔬菜产业对贵州国民经济贡献大,带动面宽,兼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财税、增加就业等功能,是确保城镇及工矿区周年均衡供应,保障和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基础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蔬菜产业已成为现阶段全国各地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由于独特的立体气候和良好的生态优势,贵州成为全国规划调剂长江、珠江流域的夏秋蔬菜基地和重要的冬春蔬菜基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贵州“菜篮子”工程,近年来把蔬菜产业作为作为省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来抓,还专门成立了全省的“蔬菜专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贵州蔬菜种植规模稳步增长,扶贫增收效果明显,在促进贵州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山多,“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适合发展不同种类不同时段的蔬菜,错峰供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市场。从生态上,贵州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病虫害相对轻,有利于发展“放心菜”,蔬菜产品农残合格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贵州省独特的立体气候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给贵州蔬菜带来了独特的优势——高原生态、反季节栽培,贵州已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的冬春蔬菜优势区和夏秋蔬菜优势区。“十二五”以来,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蔬菜科研团队与气象部门合作,制定了全省蔬菜高效生产的区域规划,为贵州蔬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支撑了贵州低海拔河谷区的冬春和秋冬蔬菜(喜温和部分耐热蔬菜)高效种植产业带、高海拔冷凉区域的夏秋蔬菜(喜凉和喜温蔬菜)高效产业带及中海拔的春夏喜凉蔬菜和名特优蔬菜高效种植产业带的建设。研究建立了适宜贵州不同生态区的蔬菜高效栽培技术模式100余套,并在贵州省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实现了种植制度的变革,农民脱贫增收成效显著,实现了项目区蔬菜亩产值“321”(亩产3万元、2万元、1万元)的转型升级。从国内外引进的15个种类230余个蔬菜品种中,鉴选出适合贵州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良品种60余个。研究了蔬菜生产过程中土、肥、水科学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贵州不同生态区蔬菜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为贵州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2017年,为助力扶贫攻坚,促进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贵州省农科院研发的蔬菜“321”高效种植核心技术被省人民政府纳入《贵州省蔬菜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作为贵州蔬菜产业扶贫主推技术向全省推广,打造产业重点县和“321”工程示范区。这对促进贵州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贵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蔬菜产业不仅可以使贵州蔬菜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组织千千万万的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通过延长产业链和产业规模,可增加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贵州脱贫攻坚、加快实现小康步伐,还可以促进贵州特色经济的发展和优势产业的开发,加快“黔菜出山”的步伐,实现兴黔富民的目标。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王天文
贵州是农业部8个蔬菜重点区域中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具有得天独厚自然、区位和交通条件,不仅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蔬菜生长,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更让贵州蔬菜具有有机、绿色、无公害的高品质特征,可谓称得上是“贵州蔬菜,特色生态”。作为贵州产业革命重点产业发展的蔬菜产业,如何在聚焦优势品种、时段和区域,做优品质品相,做强经营主体,从单纯注重数量向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单一抓生产向抓全产业链转变,推动蔬菜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是贵州产业革命蔬菜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贵州蔬菜种植面积2040万亩,产量2800万吨,蔬菜种植业产值806亿元;蔬菜企业256家,合作社17142家;安顺山药、保田生姜、白旗韭黄、草海牌大白菜等27个蔬菜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全省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1929个,绿色食品认证39个。应重点发展夏秋、冬春蔬菜和区域特色蔬菜,适度发展春夏和秋冬蔬菜,因地制宜发展保供蔬菜,突出“特色生态”高品质低成本战略定位。精准聚焦,重点突破,推动品种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大白菜、萝卜、甘蓝、辣椒、番茄、茄子、菜豆、豇豆、苦瓜、南瓜、黄瓜、韭黄、生姜、山药、大蒜等蔬菜,以满足省内市场保障供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城市及东南亚国家等市场需要。
笔者认为,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在生产上要逐步向设施化、省力化、轻劳化、多样化、产业化、基地化发展;供应上要向均衡化、方便化、无害化、保健化、营养化目标努力;科技上要向规范化、高新化、科学化追求;以名、特、优、新的蔬菜,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向蔬菜休闲观光方向发展;追求高品质、高效益,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造更高蔬菜价值,向绿色、有机蔬菜方向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理念升华,现代蔬菜产业升级,质量安全关注度提高,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综合机械化率非常低,农资价格持续攀升,蔬菜产业将逐渐向全产业链运营方面发展。
针对贵州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劳动者兼业化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装备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耕道和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排灌设施不足,地力差;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低;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等问题。今后,蔬菜产业发展要做好这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夏秋反季节喜凉蔬菜和延晚果菜、冬春果菜类蔬菜、冬果菜、春夏喜凉蔬菜;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是稳定现有面积,提高品质与品相,增加经济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四是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五是加强科研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工作,稳定推广队伍;六是进一步建立科研和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大面积生产发展;七是提升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实现转化增效;八是强化经营主体引进与培育,强化产销对接,强化利益联结,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效益;九是创建绿色、有机蔬菜品牌,提高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从黔菜酸辣文化谈我省蔬菜产业创新
■崔 嵬 王青青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多样的生态环境与气候类型,造就了贵州丰富的植物资源,历史上封闭恶劣的山区条件和丰富多彩的贵州各民族文化,孕育了贵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酸辣黔菜。贵州蔬菜产业需要创新与传承融合发展,要创新更要传承,传承贵州各民族的特色饮食文化;传承贵州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传承贵州历来对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和谐统一。
贵州人喜食酸、辣,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夏日长,冬日短,降雨较多,空气湿度大等特点。为了抵御寒湿侵袭,同时刺激食欲,渐渐就形成了喜食辣的习惯。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大山深处,长期经济落后,交通蔽塞,食盐全靠省外供应,因此严重缺盐且盐价昂贵,然而食无盐则无味,为弥补食盐短缺,贵州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以酸代盐、以酸补盐的方法,于是,辣味、酸味及酸辣融合构成了今天贵州菜的特色味道。山区商品交换不发达,耕地缺乏,蔬菜栽种不多,品种较少,贵州人只能“靠山吃山”,从大山上、田野间发掘可食用的野菜来补充,同时通过干制、腌制等加工方法来保存蔬菜,以供周年食用。贵州人民将辣椒和各种蔬菜、野菜发掘利用得淋漓尽致。
当前,在我省脱贫攻坚的产业革命中,蔬菜因生产周期短、产量产值高而成为特色产业,2018年底,我省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为我省决战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面积的增加,面临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如生产技术标准化低、大宗蔬菜种类同质化严重等,。我省的蔬菜产业应该充分发挥我省特殊的生态环境优势,利用蔬菜种质资源丰富而多样的特点,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省内蔬菜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加大科技支撑,通过蔬菜种类品种创新、蔬菜种植模式方式创新及蔬菜加工产品工艺创新,突破供应量的限制;利用我省土地分散气候差异的特点,在优质、绿色、生态、有机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及特色野菜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创新,寻求质的提升。蔬菜种类品种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贵州优势蔬菜品种与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根据贵州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引种、选育、推广适合当地种植且经济效益高的蔬菜品种,如辣椒、茄果、青菜、根菜等大宗蔬菜种类品种,加大苦瓜、瓠瓜等特色小宗蔬菜品种的推广应用;种植模式方式创新,筛选出适应贵州低、中、高不同海拔气候区的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并在相应地区发展春夏、夏秋、秋冬、冬春四类错季蔬菜种植;特色蔬菜加工产品工艺创新,发挥贵州人民在蔬菜的加工上独到的智慧,更丰富地创新蔬菜腌菜的制作工艺手法,使用更多样的蔬菜原料,加工更丰富多彩的产品。如辣椒的加工制品已发展到7大系列50多种、辣椒与中药材泡制、铁皮石斛酸菜等;优质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利用贵州天然的生态优势,实施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以品质为目标,努力打造贵州优质无污染安全放心蔬菜品牌;特色野菜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贵州可食用野生蔬菜资源,加强其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分析研究和开发利用,丰富其食用方法,从食疗角度加大消费引导和消费宣传。如已被开发利用较多的贵州野菜折耳根、何首乌、蕨菜等。
蔬菜产业已然发展成为贵州省的优势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点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创新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对助推脱贫攻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下一阶段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质而丰富的蔬菜资源是贵州酸辣黔菜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贵州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赋予了蔬菜资源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蔬菜资源在黔菜中的应用,使得多种蔬菜资源得到了保护,丰富的蔬菜资源构建了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贵州反季节蔬菜是绿色放心菜
■钟秀来
什么是反季节蔬菜?人们常常认为反季节蔬菜就是不符合当地季节生长的蔬菜,是在温室大棚里靠化学药品催生出来的蔬菜。虽然市场售卖的反季节蔬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人们都还怀着忐忑的心理食用反季节蔬菜。蔬菜产业现在是我省脱贫攻坚重要发展的产业之一。发展蔬菜产业也必然会面临生产反季节蔬菜这一关,那么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安全吗?省农科院蔬菜科研的专家团队告诉您,贵州生产的反季节蔬菜是安全的。
贵州多样的地势环境与气候条件造就形成了“天然温室”和“天然空调”,可以在天然的条件下露地种植反季节蔬菜。
“天然温室”主要是指海拔在600米以下河谷区如罗甸、册亨、三都、望谟、榕江等县,这些区域1月平均气温可达8℃左右,冬季霜期晚,利用自然的热量条件,适合发展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瓠瓜、丝瓜、苦瓜、四季豆、豇豆等喜温的茄果类、瓜豆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3月下旬至6月中旬、10月底至12月上旬,补充冬春淡季蔬菜和秋冬季果菜类蔬菜市场缺口,成为我们初春夏季、冬季餐桌上的果菜、豆菜。
“天然空调”是指海拔在1300米以上,气候相对冷凉区域如威宁、大方等县,7月份平均气温22℃以下,适合发展大白菜、结球甘蓝、萝卜、芹菜、莴笋、花椰菜、速生叶菜等喜凉的根、茎、叶、花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3-5月,这段时间正季喜凉蔬菜已经抽薹开花,是全国喜凉性蔬菜淡季,选用耐抽薹的蔬菜品种,就可补充春夏、夏秋喜凉蔬菜市场缺口,成为了我们夏秋季节餐桌上的叶菜。
贵州好山好水好生态滋养了贵州人,也滋养了贵州绿色蔬菜。贵州生产的反季节蔬菜是安全的,可以安全放心的放上您的餐桌。贵州蔬菜的好一是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优势,山区隔离条件好,病虫害发生少且较易防治,减轻了农作物病虫害,就可以减少农药施用量,甚至不施农药发展有机和绿色蔬菜。二是因为立体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利用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点,生产安全优质的夏秋、秋冬、冬春、春夏四类反季节蔬菜,提高城市蔬菜保供水平,缓解淡季蔬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