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如画 秋收万户乐 ——聚焦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作者:文剑

06_06_1300

黔北乡村风景如画。

06_06_1290

织金县三甲街道的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加工园区内,工人正在加工农产品。

06_06_1280

织金县龙场镇营苍村南瓜种植基地采收的南瓜,个大、肉厚、味甜。

06_06_1279

关岭牛在山间嬉戏。

  提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省各地捷报频传,惊喜连连。经过辛苦劳作,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取得重大突破。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产值,都有显著提升,农村产业焕然一新。

  今年1月,我省将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为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当前,众多产业结出累累硕果,贵州农民从中喜获一笔笔“丰收账”,贵州乡村因此更美,农村产业革命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不管是遵义茶农的轻松时刻还是兴义市洒金街道林下菌种植基地里的忙碌身影,农业特色产业带给我省农村的不仅是持续稳定脱贫的支柱,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在全省农民喜庆丰收之际,本报聚焦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与读者分享广大农民由此而生发的丰收喜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调动广大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遵义 茶产业铺开幸福路

  金秋时节,当黔北各地群众抢抓丰收的档口,遵义茶农却迎来了难得的轻松时刻。

  “春茶上市的时候是简直忙疯了,但茶这个产业一年四季都有采收,每天轻轻松松也能挣上生活钱。”9月18日,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新华组村民谢世莲挎着竹篓在茶园里采秋茶,不一会儿功夫,半篓茶青就到手。

  说起种茶的经历,谢世莲说:“这是一本万利的产业。”

  2002年,谢世莲与凤冈大部分茶农一起搭乘茶产业发展的东风,将家里的两亩玉米地铲了来种茶。

  “刚开始种茶时我栽的双行,每亩种植约4450丛,茶苗1毛5分钱一株,仅茶苗每亩投入700元,肥料每亩投入200元左右,两亩茶园共计投入1800多元。”回想起18年前的这笔大投资,谢世莲说,当时家庭本就不是很富裕,一下子投资这么多钱,心里还是没有底,就当是放手一搏。

  让谢世莲惊喜的是,她家的茶叶第3年开始采摘,第4年就丰产了。

  “两亩茶园,每年采摘茶青卖,独芽每亩地大约采80斤左右,毛峰原料每亩地采1000斤左右,根据当时的茶叶价格,差不多年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曾经的投资已经翻了无数番。”谢世莲说,在茶园面积不大的情况下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收入,主要还是采摘得勤,管理到位。采摘越勤,茶叶发得就越好。今年,谢世莲已经先后两次对茶园进行砍割,春茶采摘完后,过了立夏就砍割,不仅能够提高茶叶的质量,还可多采摘几次秋茶。

  这些年来,谢世莲一家人靠着春夏秋采茶,冬季外出打点零工,日子过得很殷实,不仅建了一楼一底的黔北民居,还买了一辆6万多元的轿车,迎来了生活的大丰收。

  遵义茶农因茶而富,也得益于这片土地给予茶产业的发展大空间。为了让遵义茶农种出的茶叶更值钱,遵义因地制宜做好茶叶产业顶层设计,让茶产业提质增效。

  2019年3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市的实施意见》,在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6个主产县均组建了工作专班,并从源头上确保茶叶生产质量安全,保障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全面启动11个县(市、区)124个乡(镇)检测站、龙头企业检测室、重点市场和核心乡镇速测点的检测网络体系建设;在茶区60多家企业安装视频摄像机监控系统,对茶园农事活动及加工进行监控;建立黑名单制,在茶叶生产期间,对茶园农药专柜和专卖店监管、生产企业茶园、库房、生产记录进行突击检查。

  种得好,还得卖得俏。为了让高品质的遵义茶卖出好价钱,遵义各茶叶主产区纷纷升级销售模式,让青青绿茶变现成金。截至2020年上半年,遵义市投产茶园面积171.4万亩,产量9.19万吨,产值107.7亿元。

  贵州针·茶交易平台开市之初,仅仅两天春茶交易量就达1.4万余斤,销售金额达224万余元。每天来自湄潭各镇街的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商们陆续涌入交易平台,交易场面堪称火爆。

  余庆县则使出“书记代言,直销带货”的硬核操作,让15万在线观众现场感受到了余庆茶的魅力,也为当地茶叶市场进一步打开销路。

  更令人欣喜的是,第12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1350名采购商齐聚遵义,共签订茶叶采购协议467万斤,3.64亿元;达成意向协议581万斤、1.75亿元;现场展销2.7万斤、200万元。“网上茶博会”线上线下带动销售4860万元。茶博会后,成都客商、陕西客商分别又追加了8000万元、5000万元订单。

黔西南州 食用菌催开致富花

  9月16日清晨,兴义市洒金街道林下菌种植基地遍布忙碌的身影,建档立卡贫困户吴正莲这段时间天天提着篮子上山采摘竹荪。“正是丰收季节,地里的竹荪蛋密密麻麻,长开来的竹荪菌也株株洁白,品相相当好。”吴正莲手脚麻利地采摘着,不时和旁边劳作的村民们说笑。

  “7月初我和老公都来基地上班了,主要负责菌园管理和采摘竹荪,每人每月有2400元左右工资。”吴正莲笑着说,家门口就找到工作,在山上干活还有免费午餐,“有事干、有钱拿,这日子安逸。”

  今年5月以来,兴义市抢抓发展林下食用菌的机遇,在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迁入地洒金街道规划发展林下菌药1700亩,其中红托竹荪380亩、灰树花1100亩、黑木耳120亩和铁皮石斛100亩,通过充分盘活森林资源、发展林下菌药绿色经济,吸纳众多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前段时间种下的竹荪、灰树花和木耳都丰收了,主要销往本地和周边市场,销售情况不错。”基地管理方现场负责人陈伦波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天基地里可采摘数千斤食用菌,有200余名搬迁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里做工。

  和洒金林下菌种植基地红火的采摘场景一样,今年以来,黔西南州按照“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高起点、快节奏、大力度发展优势产业”要求,认真落实“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发展林下菌药产业,迅速推动林下食用菌上规模、精准助推农户增收。目前,全州各地的食用菌基地陆续进入丰收季,处处传来群众收获的欢笑声。

  走进安龙县海子镇石丫口村的林下菌种植基地,该村种植的黑木耳喜获丰收。“我家种植了2.3万个菌棒,现在陆续出菇,预计这一茬能收菇1000斤以上,收入超2.5万元。”村民黄大琴乐呵呵地说。记者了解到,海子镇结合石丫口村的森林资源优势,在该村规划建设林下菌核心示范区250亩,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户”的组织方式,带动了21户建档立卡户参与种植。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产量高、效益好、致富快、带动力强的生态绿色产业,这些年来,黔西南相继出台《黔西南州“十三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食用菌产业扶贫作战方案》等发展食用菌种植,并以省级蔬菜(食用菌)专项资金项目和农业部标准园创建项目为依托,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建成了多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同时在电价、标准厂房、金融、人才、品牌创建等方面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

  今年,黔西南州大力推进林下菌药产业发展。通过加强技术指导,从科研院校和相关企业及专班团队聘请专家,深入基地实地培训指导,边实施、边摸索、边总结,确保技术到位,实现产品产量和质量双提升。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坚持“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示范带动”,采取“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贫困户”等组织方式,重点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务工就业问题。在产销对接上,黔西南州积极开拓本地市场,扎实推进以“校农结合”为主的“十进”措施,提高本地农产品采购份额,抢抓“黔菜入沪”“广进黔菜”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分拣中心建设。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对口帮扶城市对接,与东部地区大型集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畅通省外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线上电商和线下商超等销售市场。

  脱贫路上菌菇香,朵朵撑起致富伞。截至9月11日,黔西南州已完成林下菌药种植10.01万亩,现有经营主体74家,其中包括林下食用菌经营主体31家;累计用工量38.21万人次,有力助推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安顺 关岭牛产业发展快

  连绵多日的秋雨,让黔中腹地的山色更加青翠欲滴。9月18日清晨6时,安顺市关岭自治县花江镇锡厂村50岁的贫困户邱成慧与丈夫简单吃了早餐,拿上镰刀、绳索,开着农用三轮摩托车往皇竹草种植基地里驶去。

  “140元钱割一吨,早上割完后去村里的合作社上班时带过去,这样一天可以挣到两份钱。”在前往皇竹草种植基地的路上,邱成慧对驾驶三轮车的丈夫说:“动作快点,割完草还要去合作社里帮忙卖牛。”

  两年前,为了配合做强做大“一县一产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下,邱成慧在将自家5亩余土地流转出来种植皇竹草,自己也加入到村里的种植养殖合作社中,除了每年3000元钱的土地流转费,还有卖牛分红、工资等收入。

  谈起因为村里发展养牛产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邱成慧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天的好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现在每年收入4万元以上。”

  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像邱成慧一样因为养牛产业的发展而改善生活状态的贫困户不胜枚举。

  一生鲜草,一碗好肉,是安顺市关岭牛的生动概括。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结合脱贫攻坚需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好、土质水源好、品质口感好”三大优势,在把低效的传统饲养转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规模龙头产业的同时,关岭牛也成为了安顺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受到各地前来旅游的游客们青睐。

  时值丰收季节,又到了肉牛出栏上市的高峰季,大批嫩滑弹牙的优质关岭牛肉走上各餐饮店的餐桌,吸引了许多省内外游客和当地居民前往品尝。

  在位于安顺市区的关岭牛旗舰店,黄焖、香辣、清炖等多种烹饪技艺烹制的关岭牛肉,让吃货们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初到安顺为景,再到安顺为美食,自从一年前来到安顺旅游,除了被这里的风景着迷之外,还对这里的美食念念不忘,其中关岭牛肉最得我心。”来自青岛的游客阎采洁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关岭牛肉,一边感慨。

  好理念造就好业态,好产业奠定好明天。2020年,安顺市有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关岭牛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肉羊养殖,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同时,努力推动该市养牛产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安顺市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牛存栏43.71万头、出栏11.80万头、产量1.74万吨,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7.13%、77.12%、87.0%,累计产值13.98亿元,肉牛产业共计带动农户增收21227户80001人,其中贫困户16817户67498人。

  “未来安顺市将按照加快关岭牛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羊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重点以3年打基础、5年育品牌、10年磨一剑关岭牛产业发展为具体路径,保持战略定力,践行‘五步工作法’,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注重品种培育和地方优良品种保护,踏实推进全市牛羊产业发展。”安顺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雷娟介绍,安顺市将充分利用关岭牛地理标志,发挥贵州黄牛、贵州黑山羊品牌效应,加快关岭牛绿色或有机品牌申报认证工作。不断强化关岭牛商标保护意识,开展品牌宣传推介,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开设专卖店、农产品直通车、定点直销等模式,不断增强品牌知晓度和美誉度,推动品牌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变。

毕节市织金县 老南瓜提升含金量

  时下,织金县15.31万亩南瓜陆续进入采收期。在龙场镇营苍村南瓜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抱起硕大的南瓜,喜上眉梢。

  “今年我家3亩地南瓜卖了6000多元。”牛场镇群裕村种植户龙润先说。

  龙润先告诉记者,过去本地村民都习惯在墙角屋边种两株南瓜,自家够吃就行。织金南瓜能变成增收致富的产业,还要归功于县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18年,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到织金考察,发现这里的土壤、日照、雨量等条件都很适合种植南瓜,试种了1万亩,发现南瓜口感好、味甜、肉厚,亩产可达5000多斤,亩产值可达2000余元。

  2019年,织金县把南瓜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与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发展南瓜产业,南瓜种植面积增至10万亩。

  由耀泓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病虫害防治药品、地膜,根据种植面积,每个乡镇派驻专业技术员进行示范种植。织金县还鼓励能人大户、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牵头组建合作社,由织金县农投公司和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南瓜订单收购种植协议,按照“产多少收多少”原则订单种植。企业采取“保底价+浮动价”方式向农户收购。

  南瓜种植覆盖织金县30个乡镇(街道),带动21217户78925人就地就近就业。农户跟着合作社抓生产、兴产业、闯市场,抱团发展。

  为解决南瓜生产、加工、销售等问题,2019年,耀泓公司投资6500万元,在织金县三甲街道建设集蔬菜加工、冷冻、保鲜、烘干、库存、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加工园区。目前,南瓜加工厂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分拣质检中心、研发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南瓜面条生产线等二期工程建设也已经启动。

  “现在建成两条南瓜加工生产线,如果满负荷运行,一天要加工300余吨南瓜,可解决300余人就业。”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爱生介绍。

  加工厂初步加工的产品,有南瓜条、南瓜粒、南瓜子等。加工后的南瓜粒和南瓜条能卖到8元至10元一斤,让南瓜实现华丽转身,远销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成功走出大山。下一步加工厂还将生产南瓜子油、南瓜糕点等,进一步提升南瓜身价。

  “通过经果林下套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南瓜的种植面积、产量都提上来了,已成为织金县助农增收主要项目。”织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廷勇说。

  今年织金全县南瓜种植达15.31万亩,覆盖农户4.95万户17.83万人,可带动贫困户1250户4550人增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