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的绚烂色彩,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令我们琢磨不透的时尚感,它们有自己的符号体系和生命力。”3月8日,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厅,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江梅观看贵州平坡苗族绘画后感慨。2月7日至3月28日,《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亮相上海玻璃博物馆,展期50余天。
据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介绍,《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开展至3月8日,已有1万多人参观展览。本次展览所展示作品,作者均为贵州省龙里县洗马镇平坡村的苗族妇女。平坡苗族绘画构图抽象,想象大胆,视角独特,汲取了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艺术手法,内容涉及苗族的古老传说、民间故事、民族节日、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乡村建设等,反映了当下平坡苗族群众对新生活的热爱。据了解,目前平坡村共有画师30多人,多数为妇女,年创作农民画2000余幅。如今,绘画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一个途径,眼下龙里县着力将平坡苗族绘画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平坡苗族绘画之《跳花场》 作者:王俊风
平坡苗族绘画之《鱼之乐》 作者:兰开翠
平坡苗族绘画之《戴着口罩过日子》 作者:兰廷英
2020年,贵阳孔学堂专家学者深入平坡村调研,开展“为村民举行一次画展、出版一本画集、拍摄一部专题片、购买一批作品”的帮扶活动,推荐作品到全国高端平台展示,提高平坡苗族绘画的影响力,帮助当地苗族群众增收致富。7月,在贵阳举办《生命礼赞的乐天派:平坡苗族绘画展》,广受好评;8月,选送10件作品参加《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9月,受邀携7件作品亮相第15届北京文博会。2021年2月7日,春节前夕,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以《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的形式与上海市民见面。
《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分为两个部分,即“信仰与民俗”和“生活与劳作”。第一部分包含了贵州省龙里县苗族特有的杀鱼节、芦笙节等题材,第二部分则涉及养鸡、放牛、收刺梨、疫情防控等,乡村生活气息浓郁,反映了平坡村苗族群众的精神面貌。
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特聘专家顾问、平坡苗族自然美术馆倡议人王碧蓉看来,平坡的画师们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画女孩的腮红,就模仿化妆的手法来一个螺旋纹;画男人,就用“三根毛”的发型;画城里来的干部,就加一副眼镜。让人忍俊不禁的设计里,满满都是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她们的画,你会发现,一个大山里的小山村也在积极地进行疫情防控,你会发自内心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词汇有更深刻的感受。”
2020年11月,在贵州孔学堂民族民俗文化专家的引领下,“行走x遇见”项目的研学团队来到平坡村。该项目的联合创始人是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和资深媒体策展人雷迦。被这平坡村女画师们的绘画精神所打动,研学队员自发出钱资助画师需要的纸张笔墨,还收藏了一些她们近期的绘画、刺绣和蜡染等作品。
热心公益事业的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是这个研学队伍的一员,回到上海后,她和黄静洁、雷迦一拍即合,号召研学团队的成员展示所收藏的平坡村苗族绘画作品,用画展的方式来致敬生活,致敬贵州,于是便有了《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贵州大山里的平凡母亲们,通过作画追求美好生活的那股生命原动力,点亮了我们。”黄静洁说。
受平坡村女性苗族画师的启迪,3月8日这天,上海玻璃博物馆和上海出芒文化传媒还精心策划了主题为“照见生命的那束光”女性专题讨论会,希望通过讨论和对话,能为参观者和参与者“打开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讨论会专门邀请了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索晓霞作开场主题演讲。
索晓霞说:“我原以为,艺术家、收藏者的涌入,会让她们的画变得商业、重复,但后来发现,是我多虑了,她们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画的题材、创作的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演讲结束,索晓霞还向主办双方各捐赠了一幅平坡苗族绘画作品。(记者 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