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多钟的时间,水稻植保无人机就在一亩绿油油的稻田成功完成了喷洒。7月28日,在贵州省水稻植保无人机作业技术现场演示培训会上,人们在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见证了新型农机带来的高效。
以前,农业植保用传统的人工喷洒药物,1人1小时只能喷两三亩地,劳动强度大,作业质量低。
记者从现场看到,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4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旋飞翔,然后飞向测绘好的稻田上空,在设定好的飞行航线上匀速飞行撒药。稻田上方,无人机螺旋桨下的气流将药液高度雾化,均匀地附着在每一株稻谷的叶片上。
技术人员启动大疆T30植保无人机对稻田喷洒农药
“在作业前需观察作业地块环境,观察作业地块里是否有做农活的村民、地块内是否有高压线及网线。要将植保无人机放置于空旷地方,展开机臂拧紧机臂套筒,避免因机臂套筒未拧紧而造成飞行事故。机手绕植保机一周,观察植保机桨叶是否有破损……”植保无人机技术员一边操纵着植保无人机一边介绍:“这机器操作起来一点不难,通过建图规划后可开启全自动模式,没药了,没电了会自动报警返航,换药后又可以飞回原来的地方继续打药”。
无人机技术人员逐个介绍不同类型植保无人机的使用方法
“无人机效率要比人工效率高几十倍,还可节约农药使用量,实现了低空高效、超低量农药的喷洒。最重要的一点是,无人机喷洒实现了‘人药分离’,保证了作业人员安全。”平坝金禹优质稻合作社负责人杨勇介绍到。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此次培训包含展示各类植保无人机性能特点;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培训;无人机企业与机手开展无人机功能与操作技术互动;室外演练操作新型无人机和无人机一机多用演示。其中,重点培训基本飞行操作、定点起降训练、手动作业训练、飞行打点、航线编辑规划与作业等。
现阶段的植保无人机功能多样、技术成熟,在不同环境中可选择不同功能植保无人机满足作业需求。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工作人员李官平介绍,目前植保无人机载重量为15升至30升,每个架次满载飞行时间为10分钟,作业面积可达5亩至10亩,每小时作业面可达25亩至50亩,每天作业面积为200至400亩,植保无人机效率远远大于人工防治效率。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植保无人机这一新型的农机将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植保无人机在防治过程中,药液雾化颗粒小,药液可均匀分布在作物叶片正反面,达到防治最佳效果可起到减药增效。无人机更是可以“一机多用”,如进行喷施农药、喷施叶面肥、撒施颗粒肥、投施颗粒饲料等。
在结束培训后,当地学员罗振平深有感触地告诉多彩贵州网记者:“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人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施肥,农药箱子背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痛了。经过这次培训后,倒是觉得这个无人机并不难,因为在这之前,我有三年的农机操作基础,最主要的是心细,一定要按照指导步骤操作,检查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安全作业。”
受训学员是来自当地的农户围在技术员身边认真学习操作
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实际操作,参训学员进一步掌握了无人机操作技能、飞行技巧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等,加快推进植保无人机在贵州水稻生产中应用。
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刘永强在接受多彩贵州网记者采访时谈到,举办此次培训会主要为促进植保无人机在我省的推广应用,增强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人员素质,提升作业水平,保障无人机作业安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农业植保现代化、智能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近几年,植保无人机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新宠装备”,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快、好、省”三大优势。“快”,以平坝区稻田的情况来说,平均每小时可播种45亩,效率是普通人工喷播的10倍;“好”,即通过参数设置,可以很好控制亩种量和施肥量,同时可以有效保证播撒的均匀度;“省”,相对传统喷药方式,每亩可节省约70%用水量,减少30%用药量,节本效果显著。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植保无人机飞防“主力军”作用凸显。由于植保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运输方便,飞行操控灵活,对于不同的地块、作物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植保无人机对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成本,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型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落地,植保无人机技术也将继续更新与迭代,朝着更加适宜贵州山地农业的方向发展。
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安顺市农机中心、贵州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平坝区农机中心、平坝区农业局、白云镇农业服务中心、粮食生产企业、无人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种粮大户等6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记者 张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