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厂区单双号限行,员工纷纷选择拼车或乘坐公务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用实际行动保护茅台的绿水青山。
茅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鸟瞰图。
茅台酒厂全景。
2022年,贵州茅台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16.20%左右;预计实现净利润626亿元,同比增长19.33%左右,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增长15%的增速目标……这是茅台最新跃动的数据,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新时代10来年,茅台集团始终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走好“绿线”发展道路,以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实践基地、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一基地一标杆”为抓手,统筹“山水林河土微”系统治理,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2022年,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被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茅台人看来,绿色不仅是品牌之美的底色,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茅台发展潜力的体现。茅台谋求不断深化践行“环境护企”战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茅台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行业典范和标杆引领。
“美茅台”的绿色追求,历久弥新数十年越发耀眼,发展的底色越擦越亮。
绿色追求 历久弥新
赤水河畔的茅台酒生产车间。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领军者,茅台是中国唯一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一身的白酒品牌。
茅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生产工艺使茅台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环环相扣,茅台生产离不开赤水河流域的特殊微生物环境。赤水河流域和茅台镇的生态维护,是茅台酒的立身之本。
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的赤水河,从2000多米海拔一路行来,到了茅台镇却陡一降,落到400米左右。形成一个相对封闭、高低温差、高低风力、高低植被各不相同的生态环境。此地侏罗白垩系紫色砂页岩、砾岩,形成时间在7000万年以上。土壤受海拔高度和岩石风化后成土母质的影响,其间广泛发育着的紫色土层,酸碱适度,且砂质和砾石含量很高,渗水性良好,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其层层过滤流入赤水河中,溶解了土壤中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科学检验表明,赤水河水质非常优良,无色透明,微甜爽口,钙镁离子含量、硬度均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
茅台美学之一,美在绿色。在茅台高层对茅台“五维”美学的表达中,第一维“空间”就提到:茅台酒的生产酿造处在15.03平方公里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流淌的赤水河、紫红土壤以及不可复制的微生物菌落群,由“山、水、林、土、河、微”构成了生命共同体。茅台的空间表达,亦为自然生态的美学表达。
过去数十年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始终高度重视茅台酒生产环境的保护。上世纪70年代,国务院主要领导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明确指示:茅台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建化工厂。
建厂初期,茅台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生态文明的理念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时,厂里就成立了绿化办公室,专职负责厂区绿化。?
茅台人至今记得,1993年的春天,时任厂长邹开良就专程到一个林场,向林主选购了松、柏、杉等树苗50多株,当年栽植后,成活40多株。如今厂里已有2000多株小叶榕树,这些树沐浴着赤水河的风、茅台酒的香,长势茂盛,已成为厂区内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在茅台,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厂区里的树,只可以修枝,不能砍伐。这一规矩从未改变。
1月31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茅台集团举行“百千万·生态行”新春活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茅台“绿线”发展,厚植茅台绿色基底。从2022年起,“百千万·生态行”已成为茅台新年首个工作日第一件要办的大事。
在茅台中华片区植树活动现场,茅台高层和一线员工纷纷卷起袖子,种下大叶女贞、桂花、红枫、三角梅等树苗6000余株,用实际行动号召全集团职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共筑茅台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也传递出全体茅台人的共同理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推动实现茅台基业长青,一起为建设美丽中国尽一份力量。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绿色厂区。
作为一家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茅台多年来一直秉承“环境护企”战略,把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产品质量视为生命,切实自觉履行生态责任。茅台人十分珍视绿色生命线:“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茅台。”
如今走进茅台厂区,绿树夹道,房屋错落有致,沿河而上的生产厂房掩映在花草树木中,如置身花园一般。位于厂大门的公务车站台旁,各路清洁能源公务车排队等候,员工们有序登车,前往各个车间单位。茅台厂区内种植的本土树木花草种类繁多,厂区绿化总面积达143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0%以上。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
从建厂初期的年产75吨,发展到1000吨,再跃升至10000吨、20000吨,直到如今的56000吨年产,茅台的发展壮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能叠加,更未以牺牲周边的生态环境作为代价。
本世纪初期,茅台提出“绿色茅台”发展目标,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区环境治理,废水处理站、垃圾处理场、废气废水在线监测系统、新老厂区污水综合治理管网等等,无一不显现出茅台人践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走进茅台中华新区一期污水处理厂,高效的污水处理成果让人惊叹不已:进水、出水、矿泉水,3个水杯放在一起,浑浊的污水十分抢眼,而另两杯水同样清澈、难分彼此。这些年,茅台先后投资4.8亿元在厂区内建了5个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后都能100%达标排放。2020年,茅台在本部试点推广冷却水循环利用项目。投资1.3亿元实施“煤改气”工程,安装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废气达标排放。强化冷却水循环及风冷设施投用管理,年节约用水约480万立方米。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茅台人的选择。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走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茅台不仅关注厂区生态环境的规划,更与当地政府深度联动,通过兴建遵义茅台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共同为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提升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从2013年10月投资25亿元建设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起,茅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行动陆续开展。
在赤水河保护方面,从2014年起,茅台集团连续10年每年出资5000万元,作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促进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而这仅仅是茅台对赤水河的承诺之一。
2015年,茅台出资2000万元支持赤水河西岸元木岩片区、西山、四渡赤水纪念园环境整治及形象提升;2018年6月,茅台发起“走进源头·感恩镇雄”公益活动,以“2400万现金资助+广告精准扶贫”的方式,助力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镇雄县脱贫攻坚;还有支持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开展“青清赤水”志愿者巡河活动、“百千万·生态行”新春活动、“五净”活动……
根据规划,在整个“十四五”期间,茅台将继续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实施增水、提气、固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五大专项工程”,开展节能降碳增效、绿色产品设计、产业链绿色转型、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活“五大专项行动”,着力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不断厚植发展绿色基底,让茅台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统筹“山水林土河微”,茅台在道法自然中大放异彩,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不负青山 逐绿前行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紧紧围绕贵州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试验平台的建设定位,茅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主动扛起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实践基地、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的责任担当。
面对时代大考,茅台这样答题:健全完善有机原料、有机酱酒食品、可再生资源利用全链条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循环体系,减污、降碳、技术创新。
2020年7月28日起,茅台对厂区实施单双号限行,这样每个工作日出入厂区的车辆减少了50%左右。外单位因工作需要进入厂区的,需提前告知车牌备案,方准入内。通过施行“私家车限行+公务车保障”的运行方式,工作日平均减少车辆运行11000辆,年减少尾气排放约1.65亿立方米,相当于6930棵树对废气的吸收量,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厂区空气优良率达98%以上。
酿造茅台酒的水取自赤水河,除了酿酒用水外,茅台其他用水是舍不得用赤水河的水。茅台厂区绿化总面积大约143万平方米,绿化率30%以上,每天为绿树草坪浇水的水从哪里来?茅台集团环保处污控科工作人员透露:绿化清洁用水,大多来自污水处理厂。
酿造茅台的原料是高粱和小麦。高粱小麦经过九次蒸煮七次取酒后成为酒糟。酒糟的产量往往数倍于基酒。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按茅台酒年5.65万吨基酒产量推算,一年将产生20多万吨酒糟。但在茅台厂区却看不到酒糟的踪影。它们去哪儿了?
它们去了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为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茅台大力建设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践行将酒糟“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发展模式,将废弃酒糟、窖泥、曲草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实施以酒、气、肥、饲料为主线的系列项目,实现了酒糟等酿酒固废“吃干榨尽”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目标。
据介绍,茅台生态循环产投公司现有30万吨废弃物年处理能力,可实现年产复糟酒1.5万吨,生物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有机肥12万吨,有机饲料2万吨,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茅台制酒生产上,要常用到锨,它的手柄为木棒,对木材的消耗量大。2018年至2021年,生产管理部为这根木棒,专门启动“碳纤维材料在传统酿造工用具改进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研发出碳纤维复合材料锨棒,轻便、省力、耐侵蚀、寿命长,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对林木的砍伐,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举措。
从生产废料的循环利用,到一根锨棒的探索改进,茅台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可谓高位谋划,细处着手,不断开拓创新,尽可能让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生产方式绿色化,持续提升生态质量效益。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建设“生态茅台”为中心目标,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赤水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贯彻“清洁化、多循环、低排放”生产模式,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色,打造集种植、酿造、商贸、文旅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链条。2022年,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被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态+文化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与绿色产业协同;微生物资源保护与酿酒产业提质增效共赢;“酒文旅”融合发展;品牌与资金优势显著地区、企业高效推动乡村绿色振兴以及“制度融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相协同的创新体制机制五大转化路径。
如今的茅台,已进入“高质强业”新征程,茅台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整体部署,让生态环保工作思路更清、定位更准、路径更明。
茅台集团“一基地一标杆”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到2025年,优化形成茅台酒15.03平方公里核心酿造区的“三生”空间布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绿色低碳,构建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链,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图片由茅台集团提供)
(李勋 沈仕卫)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