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东西部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座谈会召开。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上海市、大连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青岛市、广州市、深圳市8个对口帮扶城市和我省受援市州交流新经验、探讨新思路、对接新任务。希望通过更加精准、有效的帮扶路径和举措,提升帮扶水平和成效,为贵州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记者特梳理参会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加大力度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司长王克良
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在协作城市之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人力资源工作机制,通过干部人才扎实交流、教育医疗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引导东部地区帮扶城市人才资源向贵州流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国家人社部将全力以赴地做好扶贫工作。对口帮扶城市要抓住机遇、共同努力,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合作开发,争取成为全国推动扶贫协作和劳务对接的引领和示范点。
人社部一直把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劳务对接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去年底以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重点从支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大援黔干部选派协调力度、强化对贵州人才选拔机制支持力度、指导和支持贵州与对口帮扶城市建立协调衔接的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对贵州人才政策制定出台的支持力度等几个方面加大支持和指导力度。
希望贵州和对口帮扶城市依托协作机制,促进高端紧缺人才工作;加强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深入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有组织输出到本地就业。再接再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用更有力措施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巡视员张洪波
东部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根据贵州的实际需求,尽力尽为地做了一些可落地、见实效的工作,帮扶成效显著。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需要更多强有力的措施推进。
配齐配优挂职干部。要优先选择坚守党性、年富力强、思想开阔、勤勉踏实的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更好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选准选强专业技术人才。帮扶双方在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时要紧贴西部地区的实际需求,发挥东部地区的现有的优势。设置形式多样的载体,为受援帮扶地区提供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支持。
做好做实各类培训工作。既要突出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培育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也要突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
提升优化科学管理制度。坚持精准定岗,做到人尽其才;强化保障服务,确保挂职干部能安心工作;同时要搭建履职平台、从严管理考核,更好地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树立更加良好的形象。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也希望贵州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这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奋力谱写“就业扶贫”新篇章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
2017年以来,沪遵两地开始奋力谱写“就业扶贫”的新篇章。去年,上海全年先后派出800余人次深入镇、乡、村了解贫困劳动力的家庭状况、就业能力和求职诉求,为后续就业岗位开发、就业信息推送、人员转移输出打牢工作基础。
就业扶贫工作的最大难点在于服务对象大部分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差、意愿弱,就业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为此,沪遵两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手创新机制,不断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帮扶服务。
建立“沪遵劳务直通车”服务机制。组织劳务小分队,深入对口支援贫困乡镇,了解就业需求,定期发布上海及周边用工信息。
健全劳务协作社会参与机制。培育发展了一批社会化劳务协作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劳务协作工作,为当地贫困劳动力畅通转移就业渠道。
完善技能扶贫带动就业扶贫机制。积极开展师资能力提升培训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等项目,帮助遵义家庭服务业培训能级提升。
为六盘水市脱贫攻坚贡献“大连力量”
大连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赵大光
大连市和六盘水市从1996年开始就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互学共建。20多年来,两市党政领导互访层级高、次数多、力度大,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增进交流互鉴,提升帮扶实效,巩固美好情谊。
20多年来,大连市累计向六盘水市提供无偿援助资金3.7亿元,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和民生事业援助项目600余个,为六盘水市脱贫攻坚贡献了“大连力量”。
20多年来,双方聚焦共同目标,围绕干部挂职、人才支持、智力帮扶等方面,积极沟通、深入交流、密切配合,累计互派干部20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特别是2018年“优中选优”选派21名教育、医疗高层次人才,增派13名优秀干部,数量实现翻倍递增,一批批大连干部、人才把智慧和汗水倾注在蒙山盘江之间,用不懈的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留下了“大连印记”。
未来,大连市与六盘水市积极推进人才交流、科教帮扶、干部挂职培训等工作,共同谱写两地人才集聚、产业兴旺、人民富庶的新篇章。
发挥人才互补优势
苏州市副市长蒋来清
经过多年努力,苏州、铜仁形成了干部挂职帮扶、专业技术人才“组团式”帮扶、劳务协作帮扶等特色的人才支持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现了两地人才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2013年以来,苏州市积极派驻干部赴铜仁及所辖县区任职,2017年起实现铜仁各县级板块全覆盖。2018年,苏州共向铜仁市选派169名党政交流干部,超出计划数146名,铜仁市选派了126名优秀年轻干部赴苏州挂职锻炼,超出计划数120名。
自2013年起,苏州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工程”,积极落实对口支医、支教和支农“三支”组团式专技人才交流工作。2018年,苏州共选派393名教师、医生、农技专家等专业技术人才到铜仁挂职,超出计划数193名。
此外,两市共建了人力资源市场、远程视频招聘平台,成立了铜仁·苏州人力资源能力提升中心等。铜仁市在苏州各对口帮扶市、区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11个,为铜仁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搭建了赴苏州就业“直通车”。同时在苏州举办培训班,提高铜仁市各类人才技能和水平。
四大工程深化人才支援
杭州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人才办副主任陈宇
近年来,杭州市与黔东南州紧密协作,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具体来说,杭州市将东西部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合作有关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深化人才支援。
教育医疗提升工程。推广提升“余杭—台江”组团式帮扶成功经验,加大教育、医疗人才支援力度,探索合作办学、挂靠托管、输出管理等多种方式,帮助黔东南州整体提升教育医疗服务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程。通过双向交流、互派挂职、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在黔东南开展农业种养殖能手、农村电商、民宿个体经营者等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发挥“领头羊”示范带动效应。
先进技术支援工程。帮助黔东南引进杭州优势先进技术,为黔东南山地经济、特色产品、产品深加工等具体特色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
固本强基激发内生动力
宁波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金茂
近年来,宁波市全面深化与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开发协作,通过坚持统筹联动健全协作机制,坚持精准实效推动深度拓展、坚持固本强基激发内生动力,深化人力资源开发,助推决胜脱贫攻坚。
在健全协作机制上,宁波市建立了定期研究、专题部署、动态督查等工作机制。目前,宁波市6个区县(市)、150多个乡镇(街道)和行政村、134家医院和学校与黔西南州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劳务协作等全方位合作。
在精准实效上,宁波市通过采取交通补贴、岗位补贴等举措,接收黔西南州8331名贫困劳动力到宁波转移就业。其中围绕推进市场化就业,在黔西南州新设宁波人才市场黔西南州分市场,支持黔西南州和各区县(市)在宁波设立劳务协作工作站,实现两地就业岗位信息实时共享,促进双方人力资源自由流动。
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宁波市积极引导支持当地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到黔西南州投资兴业,去年新增落地项目26个,援建扶贫车间11个,实际到位资金23.48亿元,吸纳带动6348名贫困人口脱贫。
深化山海协作情 打赢脱贫攻坚战
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义瑛
近年来,青岛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扶贫先扶智,精准聚焦、精准发力,积极做好与安顺市人力资源领域的扶贫协作,推动扶贫协作实现“常态化”,在强化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教育协作、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下一步,青岛将加大对安顺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提升“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及“招才引智名校行”等专项引才活动平台实效,深入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与资源共享。
选派、推荐或聘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科室负责人到安顺公立医院挂职,加大对安顺专科医疗机构的帮扶力度。继续选派骨干教师到安顺市支教,扩大学校结对规模,深化结对学校间协作交流。吸收安顺中职学校加入青岛相关教育集团,选派优秀师生赴青岛进行职业技能大赛集训。组织双方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
充分发挥安顺驻青岛劳务协作工作站作用,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来青就业脱贫。不断深化两地山海协作情谊,携手共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为脱贫提供有力人才智力支撑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
近年来,广州市与毕节市、黔南州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截至2018年底,共选派71名党政领导干部、283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毕节、黔南挂职和开展结对帮扶,帮助毕节、黔南培训党政领导干部2474人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058人次。联合举办劳务培训班351期,培训贫困人口5.7万人次;举办招聘会61场次,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67797人;组织26名专家赴当地开展智力帮扶;合作建设“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毕节市分市场、黔南州分市场”。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之年,广州将在三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推动我市与毕节市、黔南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向纵深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援。重点向脱贫急迫需要的领域倾斜,持续开展组团式帮扶,完善工作机制,力争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开拓就业岗位,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不断建立完善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
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
1996年,深圳与毕节正式结为对口帮扶关系。23年来,深圳倾力践行中央“对口帮扶”重大决策,对毕节开展了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全方位对口帮扶,深圳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与毕节的旅游、矿产、生物、劳动力资源深度融合,在携手走向共同富裕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交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情答卷”。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深圳将继续全力做好帮助贵州、毕节发展工作,坚持贵州所向、毕节所需、深圳所能,全力帮助毕节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助力贵州全面夺取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根本性胜利。结合人社工作,深圳将重点围绕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支持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帮助稳定就业增收脱贫等方面与毕节市开展合作,推动深圳和毕节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续写新篇章。
山海互动智慧扶贫
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汪海波
自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以来,沪遵两地以人才为核心要素,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轴,以脱贫攻坚一线为主战场,强化统筹对接、深入交流协作,做实、做细、做深智慧扶贫文章。
两地组织干部互派挂职100人次,开展人才交流7000多人次,上海为遵义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万余人次,遵义向上海提供贫困劳动力17685人,上海市直接帮扶遵义项目达550个,累计投入资金7.15亿元,30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截至目前,上海帮助遵义引进项目169个,总投资749.49亿元,助力遵义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促成遵义(上海)产业园、上海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的建设发展。
在教育领域,上海遵义两地实施多个对口支援等项目,促成遵义与上海78所学校签订帮扶协议。在医疗卫生领域,共建遵义市腔镜技能培训中心,儿童康复等5个临床医学中心。此外,两地探索建立“沪遵劳务直通车”,遵义向上海提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7685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393人实现就业脱贫。
通力合作打赢脱贫攻坚战
毕节市副市长王泉松
自建立对口帮扶以来,广州市与毕节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市凝心聚力,通力合作,以人力资源扶贫助推毕节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诸多成效。
劳务协作带动了就业脱贫。广州市帮助毕节市在广州建立11个劳务协作工作站,累计招收贫困学生231名。开设“扶贫车间”21所,解决227名贫困群众就业。过去四年,深圳市在毕节市就业信息平台发布岗位需求10.8万个。
资金支持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广州市财政帮扶资金县均4634.65万元,累计援助财政帮扶资金3.244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56个。同时,对毕节市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给予6490万元作为稳岗补贴,解决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3年来,深圳市累计向毕节捐助财政帮扶资金5.4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00多个,在科教、智力、卫生等领域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广泛合作推动产业发展。毕节市在广州设立8个农特产品展销窗口,成立“广州·毕节─同心黔行产销扶贫联盟”,去年,毕节市农特产品在广州市销量达8.18万吨,销售收入达5.46亿元。
借力东部优质资源提质增效
黔东南州副州长江朝伦
近年来,黔东南州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借资源、搭平台,聚人才、促就业,全面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深入合作。
借助杭州市学校、医院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岗位平台,2017年以来分期分批选派了1041名专业技术骨干,到杭州对口支援医院、学校及农林科研院所跟岗学习。依托杭州市优质教育培训平台,两地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57期6182人次,并邀请杭州专家到黔东南州提供智力支持。
有效补齐教育卫生短板,促成杭州市知名医院和学校与黔东南州各级有关医院、学校结成帮扶对子,探寻组团式帮扶路径。目前,黔东南州医院与杭州医院共结对66家,杭州251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与黔东南州各层级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017年以来,杭州共选派366名专业人才赴我州支教支医支农。
黔东南州、县两级分别在杭州建立劳务联络工作站,共成立58家劳务公司,为全州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一条龙”公共就业服务。近年来与杭州市等东部城市联合组织开展招聘活动127场次,提供招聘岗位22.24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3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