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支书”骆斌正在给牛喂皇竹草。
5月6日早上7时,晨光照亮了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岭丰村的大地,养殖场传来阵阵“哞哞”的牛叫声。
这样的声音已经成为村支书骆斌起床工作的“闹钟”。加工草料,给牛喂食,检查牛的健康状况,打扫养殖场……因为常年与牛为伴,村民亲切地称他为“牛支书”。
骆斌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双目神采奕奕,给人利索的感觉。当记者问起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时,他打开了话匣子。
“岭丰村石漠化严重,传统农业产值低。由于没人乐意耕种管护,又加重了山地的荒漠化程度。”
转机,出现在2016年。关岭自治县要求各村按照“一村一业”发展产业。但是,发展什么产业才最适合?什么产业效益高?……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骆斌的脑海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骆斌发现地里长着的两垄皇竹草十分茂盛。通过详细了解,他发现皇竹草生长周期快,每年可以收割4至5次,每亩一次收成可产3.5吨,且生命力极强,十分适合岭丰村的自然环境。而且,村民历来都有养牛的传统,只是不成规模,难以形成产业。皇竹草正是牲畜的最佳饲料,可以节省一大笔饲料钱。灵光一闪,骆斌便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关岭牛+皇竹草”双产业。
说干就干!2017年2月,岭丰村硕民村社一体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依托当地远近闻名的“关岭牛”品牌,发展“关岭牛+皇竹草”项目。项目由合作社牵头实施,全村60户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全部加入合作社。
“我们向村民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了9000余亩的皇竹草基地,除了解决本村‘关岭牛’养殖的草料供应,草种还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卖给其他乡镇,皇竹草经过加工后,还能以每吨600元的价格提供给关岭自治县牛投公司。”骆斌说。
种植皇竹草,不仅效益比种植玉米翻了几番,还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当地石漠化、荒漠化程度。
“我和妻子都在皇竹草种植基地务工,负责收割皇竹草、清除杂草、施肥,每人每天可以得到80元的务工费,一年可以挣近2万块钱。”村民习显华十分开心地告诉记者。
有了充足的草料供应,村里的规模化养殖大踏步前进。从过去的农户散养,到建成面积3200平方米、存栏203头的养殖场,仅用两年时间。2017年至2018年,养殖场通过“关岭牛”实现收入106万元。
“合作社以‘4325’模式发展,即合作社根据入社农户的情况,引导农户从合作社领牛饲养。总的通过4年的时间完成还款,第二年还牛款的20%、第三年还30%、第四年还50%。牛款还完后,牛和利润全部归养殖户所有,已帮助41户养殖户实现增收。”骆斌向记者介绍。
“我家在2017年8月向合作社领养了两头牛,2018年下半年母牛又生下1头牛,3头牛现在价值2.5万元。亏得我们‘牛支书’脑筋活,办法多。”去年,村民骆定明一家搬进了两层楼的洋房,日子越过越舒坦。
种植皇竹草喂养“关岭牛”,再将牛粪作为皇竹草肥料,岭丰村形成了“草定畜,畜带草”的良性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大大降低了种养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益。以点带面,目前,新铺镇已形成了3.5万亩坡改草种植基地,不仅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修复石山、荒山,还为“关岭牛”产业搭建了“粮仓”,打造了一座座“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