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千锤万凿出深山 隧道连通小康路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3日 作者:文剑

  山乡之变——

  麻怀村,地处黔南州罗甸县麻山腹地,曾经,受地形的制约,村民只有在乱石嶙峋的大山里刨食,一年辛苦半年粮,生活极度艰难。

  “满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回忆起当初,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记忆犹新。

  为了打通出山路,从1999年开始,在麻怀村党支部带领下,全村集资筹措炸药、开凿工具等物资,所有的劳动力钻进山崖下漆黑的山洞里,点燃蜡烛和煤油灯,打炮眼、炸顽石,抡大锤、运石块。2001年正月二十八日,村民们首次抠出了一人能穿过的小洞隧道,随后就是持续十几年拓宽、加固、改造。2011年8月16日,一条长216米、高5米、宽4米的“麻怀隧道”终于扩建成了,当天麻怀村开进了第一辆汽车!2014年完成隧道加固建设。

  隧道修通后,麻怀村里路、电、网全部通了,而村里也不断地有人外出打工。“要想村里发展,一定要让在外务工的村民回来开拓产业。”当时已经是村支书的邓迎香意识到了麻怀的发展之道。

  “大家都回来发展,现在有条件、有机遇,你们也可以把想法技术带回来。”作为麻怀村养殖产业的带头人、村副主任的袁端胜,对邓迎香劝说外出打工的本地人的这句话印象深刻。2015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里组织当地的十户贫困户流转土地,参与养殖、种植业产业发展。2017年成立麻怀联村,如今,养殖业已经使20余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的道路,食用菌、中草药、刺梨等作物的种植,也为麻怀的日益富裕添砖加瓦。

  村里发展起来了,麻怀人“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麻怀干劲”也声名远播,2013年,麻怀村被列为扶贫示范基地,2019年又被列为省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截至2019年12月底,承办党性教育学习班200余期,接待学员一万多人。“麻怀干劲”已经成为这个曾经贫困的山村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麻怀隧道,车来车往通畅无阻,为村里带来了物资、人流、信息流。而隧道口“4G移动网络已覆盖”的标志牌,也代表着另一条联通麻怀与外界的“道路”已经打开,指引麻怀村民的生活通向美好的未来。

  攻坚镜头——

  “通了通了,我们打通了!”2001年1月28日凌晨2点多,随着雷管爆破的轰隆一声响,麻怀村开凿多时的溶洞两端同时飞起烟尘,紧接着,有人从溶洞中钻出,看着身后已经初步打通的隧道,激动的喊出了这句话。

  当时正带领村民施工的邓迎香清楚地记得,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满面灰尘的村民们激动地把工具扔在地上,欣喜若狂地与身边的人抱在一起,昏暗的溶洞里,狂喜的村民们甚至分不清面前相拥的人是谁,只记得大家眼睛里反射出煤油灯闪烁的光芒,充满希望。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激动和兴奋。”邓迎香说,回忆起在溶洞里冰冷的水中用铁锤钢钎一锤一锤地敲,用煤油灯一点一点地照的经历,当时的她不禁热泪盈眶。“我们麻怀人就是用‘蚂蚁啃骨头’一样的决心和毅力,硬生生‘啃’出了一条出山路、脱贫路,“这条隧道,体现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千,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千劲,为村民们指明了全面小康的黄金大道。”

  数据快闪——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下辖麻怀、田坝、民进、联合四个村,截止2019年,联村共有1058户475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01户1690人、2019年脱贫134户508人、未脱贫15户53人。

  重点发展烤烟1600亩、刺梨500亩、食用菌32.8万棒,红高粱700亩,辣椒200亩,养殖鹌鹑18万羽。连村集体每年从中分红约37.7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00年的人均800,增长到2019年人均13600多元。

  心语心愿——

  邓迎香:村子的发展,始终是我最关心的事,开山修路、发展产业,都是为将麻怀建成一座能够安居乐业的新农村。目前村里的产业转型已经开始,我们将利用临近“天眼”的区位优势和“麻怀干劲”精神主题,从低附加值的种养殖业,逐步向精加工、工艺品、旅游业拓展,打造一个宜居宜游、有文化内涵的麻怀村。(记者 向颖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