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峥嵘犹在,奋斗当从今朝。
产业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敲门砖”。2018年,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如春风般吹遍黔中大地。
黔南州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坚持以500亩以上坝区为载体,抓住全国每年100万亩茭白市场缺口,大力发展茭白种植,挑起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梁”。
因地制宜择优发展
8月的凉风吹过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3000亩茭白,起伏的绿色茭浪随风弹奏出美妙的音符。波浪中不时呈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当地群众正在开心地收获一年努力的成果。
如果说小康生活有颜色,那在核子村村民徐小刚眼中应该是绿色。在脱贫攻坚队与合作社的帮助下,今年40出头的他靠种植40亩茭白就收入了30万元。
“小康生活就是一家人吃穿不愁,大家身体健健康康,有时间还能出门旅游。”徐小刚说,现在一家人在家门口靠种茭白就能过上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茭白属喜温水生植物,生长适宜温度为10-25℃,需水量大,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周年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区域限制。黔南州水资源丰富,平均气温13.6-19.6℃,是茭白种植的理想区域。根据摸底排查,全州有6万余亩水田,排水不畅,不适宜发展其他高效经济作物,却是发展茭白产业的最佳场所。
在徐小刚自小记忆中一直靠种稻谷、包谷为生,过着“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日子的村民们,如今乘着特色产业茭白发展的东风,他们的生活扶摇直上,改变了贫穷面貌。
发展茭白以来,核子村沉寂许久的土地突然间又活了过来。以“村社合一”为抓手,村里积极流转土地、承包土地,丢弃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改变了“各打自家田,各种自家地”的现象,全面种植茭白。
“你看像我种的这片有40来亩,比种谷子起码强了五六倍,一亩可能有1万到1.2万元的收益。”茭白地里,徐小刚一刀一刀收割着成熟的茭白,也收割着生活的希望。
据核子村茭白合作社负责人刘靖介绍,核子村茭白从七月份开始收割,到现在已经采收茭白300多万斤,主要销往福州、上海等地,已经收到第一批货款200多万,并逐步发放到茭农手中。
见微知著,黔南州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因地制宜发展茭白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利益链接群众受益
夏秋交替之际,绿浪翻滚的茭白带给群众的是生活的希望,是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
黔南州惠水县涟江街道大新村的茭白田里,三十多名群众分布在不同的田块忙给茭白打芽,在浓密的茭白田里,还不时传来嘎嘎嘎的鸭叫声,鸭子在茭白林中不停穿梭,泛起阵阵涟漪。
“来这边务工,每天90块钱,现在负责给茭白打芽,我们都是长年种田,这些活路很轻松。”附近群众丰乔莲说。
“在茭白田中放养鸭,鸭子在茭白植株间自由觅食,取食杂草和害虫,排泄的粪尿成为茭白的肥料,这样既可减少化肥用量,又消灭了一些害虫与杂草,减少治虫除草次数,实现茭白鸭子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发育的复合生态效果。”贵州山里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文海龙说。
近年来,大新村通过动员群众,发展茭白种植300亩,引进贵州山里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及贵州唯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茭下养鸭项目,形成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形成1+N的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销售茭白有现金,群众种植的茭白后,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相比于长顺县核子村的茭白产业的起步,惠水跑出了 “茭白+”产业的加速度,形成了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同时,茭白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之间的利益链接。
截至目前,惠水县发展茭白种植5000余亩,切实做到了让茭白产业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按目前亩产茭白4000斤、均价1元/斤来算,农户每亩茭白收益能够达到4000元,加上每亩土地流转费800元,每亩年用工量12个、每工80元计、每亩务工收入960元计算,每亩茭白可为群众增收5760元。
产销对接助农增收
每年的6-8月份,是长三角地区茭白种植采收季节空档期,黔南州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种植,次年6月至8月采收的茭白,弥补了长三角地区茭白主产区因高温不出茭的市场空缺。
而相比于长顺、惠水的茭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平塘茭白产业已初具规模。2019年黔南州茭白产业发展现场观摩推进会就在平塘举办。
平塘县自2017年引进企业在者密镇六硐坝区发展种植茭白至今,全县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8900亩,成为平塘县的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
眼下,平塘县平舟镇京舟坝区150万斤茭白已经全部销往江苏、浙江、上海。
“现在每天大概有40到50个工人在基地施肥、除草,为第二季茭白丰收作准备。”平塘县天之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张子陆介绍,京舟坝区种植的美人茭,第一季茭白采摘完后,随着气温逐渐转凉,茭白匀浆速度变快,第二季茭白在9月中旬就可上市。张子陆说:“我们第二季茭白平均亩产预计可达1000斤左右,基本上80%在贵州可以销掉,有20%销往浙江、湖北等地。”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如果没做,前面的生产就前功尽弃 ,后面的利益联结也无从谈起 。为了打好时间茭白时间差,错峰销售。平塘县根据茭白采摘期短、存放时间短的特点,积极打造冷链物流。截至目前共投入1812万元,分别在平舟龙兴,者密六硐、四寨,大塘安置区,金盆街道三棵树建茭白冷库5个,共计库容积20266立方,库容量8340吨。
此外因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耗电大,平塘供电局还在茭白生产区实施电网升级改造服务冷链,累计架设线路2.3公里,增容变压器3台340kVA,同时还准备停电两小时之内到达的应急发电车做供电保障方案,确保冷链正常运行,保障产业良好发展,让茭白“走”得更远。
实践出真知。茭白产业的发展是黔南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实践,只是黔南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汪洋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紧扣“八要素”,落实“五个三”,黔南州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茭”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截至目前,黔南州茭白上市5.14万吨,实现产值3个多亿。茭白产业革命的春风吹遍黔南州18个坝区,4.04万亩茭白交汇成绿色的海洋,让5862户农民人均增收3200余元,成为了幸福的“茭”子。(记者 张发扬 沈长志 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