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这个村,有支蝗虫产业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2日 作者:文剑

  “每年可养殖四次,这是最后一次。”10月30日,农民代运军年初新建的养殖大棚里,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蝗虫。“深秋的气温虽然低了些,但棚内的温度适中,再有一段时间就可以捕捉了。”他随手撒了一把饲草,笑着说。

  蝗虫是世界公认的害虫,养殖害虫显得很“特殊”。代运军解释道,经过人工培育养殖的蝗虫,不仅战胜了蝗虫的野性,更成为村里致富的“法宝”。成熟的蝗虫肉质松软、营养丰富,多数人喜欢炸着吃,在香港地区有“飞虾”的誉称!

  代运军家住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长岭村,村子紧挨201省道。从公路边延伸到村活动室,地里全是蝗虫养殖大棚。

  “蝗虫是我们村的特色产业,现在全村有53个养殖大棚,年产值超过5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黄洪国说,为了做大蝗虫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村党支部带头成立了蝗虫产业服务队。

  可起初,当地老百姓并不看好蝗虫产业。服务队的成立,不仅是为了解决蝗虫的养殖及销售问题,更是解决村里的发展难题。

  六年前,长岭村家家种谷子。全村总共1100亩耕地,村里130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有想法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寻求发展,只留下“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的现象,见证着成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种一年粮不如打一月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寻求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黄洪国一方面摸清村情实际,另一方面和其他党员干部想办法。

  2018年,黄洪国赶上了“边疆地区支部书记”去北京培训的机会,了解到黄平县万丰村发展了蝗虫产业。黄洪国心想,蝗虫主要适合在高温地区养殖,地处武陵山区的长岭村夏季气温高,应该能养殖。

  培训结束后,回到村里的黄洪国,多次与其他村干部和村里党员商量。决心成立一个“产业服务队”,先后三次带领队员到万丰村考擦、学习蝗虫养殖。

  一去就看到了希望。“蝗虫养殖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后期投入少。”黄洪国说,并且大棚养殖安全、冷库储藏保存久、精深加工效益高,全产业链发展,想不致富都难。

  可回到村里,没有几个村民相信这一套。出去考擦的队员们心里也没底,别人的成功经验,在本村的一方水土就管用?进退两难时刻,服务队带头,在离活动室不远的山头流转了30亩土地,建造了16个养殖大棚。

  “虫卵、饲草种子从万丰村买回来;大棚钢架、防护纱网都是7名队员共同出资。”黄洪国一边摸索一边鼓励队员:“干什么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自己先试,失败了只是自己损失,不让群众吃亏。”

  一年下来,管护得好,收获四批成虫,单个养殖大棚年产值超过1万元。这下,不用党员做工作,许多群众都表示要建造养殖大棚。

  向桂萍一家四口人,全家靠丈夫打零工。过去她种庄稼,辛苦一年下来,勉强够温饱,没有多余的生活开支。

  针对她家的情况,服务队重点关照,住在她隔壁的队员代运军一家,与她家进行结对帮扶。不仅免费赠送她价值7000元的虫卵,还帮忙建造3个养殖大棚。精心教她喂养、防病等技术。在服务队的帮助下,她家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

  “养殖容易,管理简单,比种庄家划算多了。”村民杨永清也跟着建造了4个养殖大棚。尝到甜头的村民们把荒地都利用起来,养殖大棚从16个发展到53个。

  产业发展了,服务队更多的是做好服务。服务队当起联络员,邀请养殖专家,给村民们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接食品加工厂,帮老百姓拓宽销路。批发商直接上门收购,村民的收入又提高了三成。

  现在,为了帮助村民们存放不能及时销售的成虫,服务队还出资建造了储藏冷库,彻底解决老百姓的心头痛。

  “以前种地很辛苦,完全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养殖大棚,只要管理得好,一年轻轻松松就赚几万块。”向桂萍说,只卖成虫效益还是太低,希望服务队再想个高招,做成深加工。

  “马上办。”黄洪国说。(记者 尹洁 葛永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