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润两岸,两岸卧两村——
江左,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农旅融合、游人如织。
江右,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产兴业旺、生机勃勃。
四月,春雨霏霏。记者驱车来到与化屋村一江之隔、共同拥抱乌江百里画廊的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
但见老鹰岩壁立千仞,乌江源碧波万顷。码头上正穿梭接送游客的村民们欢声笑语,喜上眉梢。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第一站就到了化屋村。他深情寄语当地干部群众,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总书记到化屋村就像到了我们群建村一样。”47岁的群建村村民杨明进和乡亲们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激动难抑。
化屋、群建,两村一衣带水,素来互结姻亲,亲如一家;而今,赓续情缘,在织金与黔西双方的推动下,两村正携手合作,共谋旅游前景,赋能乡村振兴。
在织金,和群建村一样开足马力谋发展的村庄还有很多,犹如一颗颗散落在绿水青山中的棋子,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偕行谋局。
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迈步“十四五”新征程,织金高擎新发展理念,高质量聚焦和推进“四化”,奋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抢抓新机遇:
巩固脱贫成果 筑牢发展根基
华灯初上,惠民街道恒大社区居民刘光云正悠闲地坐在干净整洁的客厅里看电视。
原以为从乡下搬进城里,会有很多不适应。没曾想刘光云却感受到别样的生活光景。
“我被乡亲们选为社区主任,月工资3000元;腿脚不便的妻子从楼下扶贫车间领锡箔纸回家加工,一个月有1000多元,还能照顾两个孙子上学;儿子媳妇在外务工,收入也不错。”刘光云算起搬迁后的幸福账,很是舒坦。
这份满意,源于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创新之举——“五分工作法”,即分类摸底“强基础”、分类讲习“转观念”、分类引导“促就业”、分类保障“惠民生”、分类管理“促和谐”。
易出广厦万间,扶出火红生活。“目前,搬迁群众劳动力家庭实现户均就业2人,实现了稳定增收。”惠民街道办主任周坤说。
“十三五”期间,织金县举全县之力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28.63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精彩出列。
扶上马,更要送一程!为了让乡亲们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织金县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长效帮扶机制。“我们通过大数据平台,加强对脱贫户、边缘户在重大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等风险点的监测预警。”织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廷勇说,同时要求留下来的驻村帮扶干部一个月至少走访一次,动态了解“3+1”保障、劳动就业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快发展。”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织金县委书记杨桦话语铿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毕节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织金顺势而为,提出抢抓发展机遇,守好两条底线,在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中走在最前列,在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中增比进位。”
走进猫场镇皂角产业园,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娴熟地包装产品。“品质好的皂角精卖到了200多元一斤,产品远销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谢伟自豪地说,“全国90%的皂角精都集散在这个小镇。”
站在皂角产业园举目远眺,一株株皂角树迎风吐绿。织金县依托皂角加工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皂角种植,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织金皂角,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年产值超4亿元,真正成为绿了荒坡山头、鼓了群众腰包的‘皂’福产业。”织金县政协副主席、猫场镇党委书记李劲松感叹。
勇闯新路子:
守好两条底线 “四化”并驾齐驱
2000年,洪家渡水电站开工建设,高峡出平湖,气度恢弘的支嘎阿鲁湖见证了西部大开发的启动。
21年后的今天,在碧波万顷的支嘎阿鲁湖畔,覆盖织金县3个乡镇的洪家渡水光互补300MW光伏电站,与洪家渡电站实现并网发电,形成了织金“水电风光”四电并举新格局。
今日织金,正在“十四五”开局新征程上高歌奋进。
新型工业发展疾速奔跑,奋勇创新。
在茶店乡磨大村,高端新型材料产业项目、总投资237.68亿元的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PGA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我们立足丰富的煤矿资源,引进高精尖的煤化工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奋力推进织金工业大突破。”织金县委副书记、县长潘发勇说,以PGA项目为引领,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正加快发展,智慧能源开发、新能源开发齐头并进。
“未来五年,织金县新型工业化投资将超过500亿元。”潘发勇信心满满。
新型城镇独具特色,魅力大增。
如果说约占全省1/4储量的煤矿和约占全省54%的磷矿是织金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底气,那么秀美的山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则是织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所在。
春日的凤凰生态公园草木葱茏,水明如镜。谁曾想到,凤凰山下,过去是远近闻名、流淌泛黄煤锈水的沼泽地。
惊艳亮相的凤凰山生态公园只是织金县水环境(景观)综合治理项目的一部分。随着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整个织金县城正在华丽转身。
在县城东面,一座承载着织金历史文化的平远古城拔地而起,让拥有2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织金焕发出了新活力。
在古城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中留白、留绿,植入文化元素的城市发展思路,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技术,让织金县城历史厚重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
聚焦县城“首位度”,构建“以一核两化四片区”空间格局,打造东北部休闲旅游、东南部特色生态产业、中部城镇产业发展等片区;围绕资源禀赋和基础,猫场皂角小镇、珠藏能源小镇、官寨文旅小镇、八步工业小镇等一批特色活力小镇建设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现代农业风生水起,造福城乡。
“这里的蔬菜喝的是净化过的纯净水,享受着智能化保温、补光。”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负责人王勇军说,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引导农户承包家庭农场,培育更多新型农民。
织金县按照种植业“5311”和生态畜牧业“3311”的发展布局,做大做强皂角、南瓜蔬菜、药用银杏等特色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皂角、南瓜基地,瞄准粤港澳、长三角等主要消费市场,构建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织金竹荪”产区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织金皂角精”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
旅游产业整合资源,厚积薄发。
织金县委县政府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围绕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山地特色旅游和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
树立“织金古城—织金洞—织金洞大峡谷—下红岩乌江源百里画廊—黔西化屋基”大景区理念,进一步提升“宝桢故里、洞天织金”的美誉度,坚持在全景式旅游、全旅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持续推出贵(贵阳)金(织金)、黄(黄果树)金(织金)、百(百里杜鹃)金(织金)等精品旅游线路。
激活新动能:
衔接乡村振兴 提升民生福祉
春阳暖暖地洒在院坝里,猫场镇龙潭村木花营组村民陈林看着自家门前的小花园,喜笑颜开。“这个小花园是我拿出土地,政府投入资金帮修建的。”让陈林更开心的是,茶余饭后,可以到村里滨河步道散步、到同心广场跳舞……而村里大力发展的皂角、樱桃、蔬菜、草莓等产业,也逐步解决了陈林和乡亲们持续稳定增收的难题。
2020年,全国工商联捐赠1000万元支撑龙潭村乡村振兴建设。短短几个月,滨河步道、农户房屋和庭院改造、文化长廊、绿化亮化、油路改造、同心广场、污水处理、连心桥、乡愁馆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一个崭新的村落展现在村民面前。
织金县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乡村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猫场、牛场、马场等东部乡村振兴核心区和三甲、官寨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全县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清明之后,织金县马场凹河的万亩樱桃熟了,看着络绎不绝慕名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马场镇镇长陈枭算盘打得啪啪响:“正在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加上1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依托樱桃产业,打造民宿、农家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拇指和食指捻住茶青,轻轻一摘,嫩绿的茶青便到了手里……在双堰街道花红社区茶园里,正在采茶的村民黄娅手脚麻利。“一天可采10斤以上,工资200多元,每天现结工钱。”黄娅十分开心,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如今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社区主任马德军则紧盯茶园,谋划起了乡村振兴蓝图:修建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步道、观光亭,带领群众发展康养民宿……
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驱动下,该县6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即将完成规划上马建设,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在织金大地上徐徐展开。(记者 李卫红 黄蔚 付松 谢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