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基地除了能长出茶籽,还能长出什么?盛夏时节,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谢桥村油茶林下太子参迎来丰收旺季,当地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收新鲜太子参供应市场,油茶林里一片繁忙景象。
“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油茶基地不仅长出优质油茶籽,还能长出太子参。”谢桥村党支部书记罗仕根信心满满,油茶林下套种太子参,进一步释放土地价值,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
地处武陵山余脉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人工栽培油茶历史悠久,大面积种植油茶面积达22.4万亩,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美誉。
作为玉屏油茶主产区的朱家场镇,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油茶,“寒露采茶籽,春分榨茶油”成为大多数村民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卖茶油是乡亲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油茶种植周期性长,管护成本较高。”有着12年村干部生涯的罗仕根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生长的油茶树老化、产量低下,加上长期的管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让失去信心的茶农纷纷投入到外出务工的浪潮。
如何减少管护成本、提高油茶产量,让茶农重拾劳动致富的信心?成为横亘在玉屏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上最为紧迫的课题。
近几年来,在不对现有油茶林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玉屏鼓励各乡镇村优先在油茶林中发展林下经济,以减少油茶管护成本、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促进农村发展。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玉屏以助农增收、兴林富民为导向,充分利用油茶林地的时空之差,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林下有产业,致富路子宽。依托丰富的油茶资源,玉屏积极拓展油茶林下特色种植空间,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瓜”等产业,努力探索农林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绿色致富路。
自从去年村里开始在油茶林下套种太子参,谢桥村70多岁的村民罗仁美每月都能增收。她说:“林下种植获得土地租金,甚至农闲时还到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挣2000多哩,我们又有了致富的信心。”
油茶基地种太子参,不仅种出来了,而且种好了。“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我们村除了400亩油茶基地长出了太子参,还有400亩油茶基地长出了辣椒、西瓜等蔬果。”罗仕根说。
林下套种产业旺,油茶之乡气象新。今年玉屏完成油茶林下种植超过1万亩,形成了以林药、林蔬等为主的多形式林下经济模式,不仅节约了油茶的管护成本,还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实现了林地增产、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产业兴村新景象。
在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玉屏将按照“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积极培养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培训,引导更多公司和农民投身林下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林下产业。同时完善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林下经济专业村、专业乡镇,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融共生。(记者 葛永智)
一审:付芳婧
二审:令狐昌平
三审: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