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颜值”换来“高价值”——天柱县石洞镇美丽瀑布群释放生态红利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0日 作者:罗忠显

  槐寨村“西域瀑布”。

  杨玉珊是天柱县石洞镇槐寨村的一名侗族妇女,她怎么也想不到,住在大山里,也有游客找上门购买腌鱼、腌肉、米酒、草鞋等原生态的农产品。

  过去,杨玉珊在广东务工,打工期间,她在深圳看到很多旅游商品店的货架上摆着草鞋出售,从小就会编织草鞋技艺的她,便萌生了回家编草鞋卖的想法。

  2016年,杨玉珊回乡注册成立了黔东南州西域民族传统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村里的妇女,一起从事草鞋的编织和销售。

  “水稻收割后,稻草就可以用来编草鞋,不用花钱买原料。”公司全年编织销售2000余双草鞋,每双售价50至80元,仅此一项收入就达到了10余万元。

  草鞋不愁销路,源于槐寨村近年来不断提升的旅游知名度。近年来,依托美丽的山水风光,该村逐渐发展起生态旅游。

  一个边远少数民族村寨有什么旅游资源?原来,槐寨村附近有一处美丽的瀑布群,溪流直泻形成六级瀑布。上三级由仙人洞、绝壁崖、三巨石放流、洒流、截流而成,犹如一幅龙宫水帘图;下三级由仙盆塘、葫芦塘、石面青倒水、喷水、送水而现,形成白绺山泉,瀑帘挂于谷中,真切逼人。“西域瀑布”六级瀑流全长500多米,气势磅礴,似高山流水,更似天庭长河,美不胜收。

  “‘好颜值’换来‘高价值’,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该村所在的石洞镇党委书记田锡志介绍,为发展生态旅游,他们积极打造“九龙飞瀑、云上侗乡”这张文旅名片,不仅修通前往“西域瀑布”的水泥道路和休闲栈道,修建观景台、护栏等旅游设施,还挂牌保护百年榉木群,举办侗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把槐寨村打造成生态旅游村寨。

  优美的生态环境,雄奇壮美的瀑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如今,槐寨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现在,杨玉珊不但开起了农家乐,还生产和销售千层底布鞋、斗笠等和侗家腌鱼、腌肉、腌鸭、米酒、三月粑等农特产品。“每年生产原生态三月粑1万余斤,供不应求。”杨玉珊一脸自豪。

  “农特产品的畅销,带动了村里辣椒、糯米等种植业以及稻田鱼、鸡鸭等养殖业的发展。”槐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吴位海介绍,依托良好生态,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石洞镇,像槐寨村这样依托良好生态发展旅游的不在少数。

  “这瀑布太壮观了,水汽飘到身上,感觉好清爽。”盛夏时节,石洞镇红莲村雄奇壮美的“六十丈洞瀑布”,吸引着游客前来游玩赏景,他们无不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六十丈洞上是绝壁高耸,下是深潭峡谷,三面陡壁环立,草木森森,遮天蔽日。左前有一石峰突兀另立,一头直刺苍穹,一头直插深谷,形如苍龙饮水。六十丈洞崖壁的高险,成就了瀑布的壮美,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围绕“六十丈洞瀑布”旅游景点,该镇又打造出了几条旅游线路:游客看完“六十丈洞瀑布”之后,既可以去柳寨欣赏梯田风光,又可以去莲花山水电站库区观看云海奇观。

  下游不远处的摆洞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该村修建风雨桥、文化长廊、鼓楼,举办龙舟节等,乡村生态旅游正在崛起。

  “美丽瀑布群激发的‘生态红利’日益凸显。”石洞镇党委书记田锡志介绍,下一步,石洞镇将以六十丈洞景区为核心,整合六洞河沿线3个村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九龙滩漂流基地、三岔河漂流基地、摆洞阳光浴场、亲子溯溪乐园、云海民宿等11个核心项目,并完善23处旅游服务配套,让更多的群众吃上生态旅游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摄影报道)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罗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