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月亮山腹地,沿着都柳江一路向东,行至龙江上游分水岭处,连绵不绝的山脉里藏着一个水族和苗族杂居的村寨——怎雷村。
“怎雷,怎雷,是何寓意?”刚到村寨,不免好奇。
“有人说在水语里,‘怎雷’意为岩脚下的寨子,但在苗语的音译里,‘怎雷’的意思是山脚下的辣椒地。”怎雷村党支部书记潘忠毅指着村口一块写着“凿怎惊雷”的大石,解答记者的疑惑。
青山座座,梯田层层。这里不仅拥有200余栋保存完整的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100余栋传统禾仓建筑,还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水族苗族文化交融共生,两个民族的同胞和谐共居300余年,互通语言,是黔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示范地之一。2012年,怎雷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俗语“苗住山头汉住坝,半山腰住的是水家”,形象生动地概括当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分布。怎雷村由上、中、下寨及排场寨4个自然村寨组成,上寨和下寨为水族集中居住区,中寨和排场寨则为苗族集中居住区。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一片,最开始都是苗族先民居住的地方,后来善良的苗族先辈邀请交好的水族先辈来此居住,共同在此繁衍生息。”潘忠毅说,在怎雷村,水族、苗族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语言、婚俗、信仰、节日以及建筑等方面,比如上寨和下寨的水族群众会跟着中寨的苗族同胞过吃新节、牯藏节,而苗族也会跟着过水族的新年端节。
探向村落深处,古树良田环绕,村寨随山势层层而上修建,错落有致。寨中房屋多是“干栏式”建筑,屋顶作歇山式,皆盖小青瓦,全木结构,多系五开间,两楼一底,楼下为牲畜圈和堆放杂物之用,楼上为日常生活场所。
“在二楼走廊,用栏杆围起,前置固定长凳,苗族同胞将此称作‘美人靠’,很多水族群众的建筑也融合了‘美人靠’的布局。”潘忠毅又指向相距十来米的禾仓说,“这是水族群众用于存放粮食之地,须主人家架梯而取,既防潮,又防窃。”
村寨广场旁有一家名为“美途”的民宿,是村里的第一家商业民宿。负责人刘晏玲正忙着扩建:“原来只有4间客房,现在要扩充到16间,还增设了餐厅。”村落中心,“金龟换酒”民宿的负责人韩雨辰是地道的东北汉子。咋会来到怎雷?他说:“喜欢这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不少现代人向往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吴蔚)
一审:罗忠显
二审:申谋
三审:付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