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农经资讯 > 农网头条

“兵支书”杨仁鸿:勇当乡村发展“领头雁”

农网头条|时间:2024年08月01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忠显 点击量: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兵支书”杨仁鸿:勇当乡村发展“领头雁”

  昔日,他一身戎装,把汗水挥洒在军营里。

  今朝,他勇挑重担,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村寨间。

  他是杨仁鸿,现任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从退役军人到村党支部书记,12年的时间里,杨仁鸿努力当好乡村发展“领头雁”,带着乡亲们端“生态碗”,吃“旅游饭”。

  吃上“旅游饭” 走上致富路

  盛夏时节,有400多年历史的格头苗寨热辣蓬勃。

  坐落在巫密河两岸的苗家吊脚楼在一片碧翠中蓦地映入眼帘,河底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小鱼儿成群结队地在河里撒欢,绿头鸭悠闲地在河面凫水。

  “杨支书,今天我们村里又来游客啦?”在河边洗衣洗菜的苗族孃孃挥手与正在接待游客的杨仁鸿打招呼。

  格头村坐拥好山好水好风光,但此前一直守着“好家底”,过着“苦日子”。

  “好生态没有转化为真金白银,太可惜了!”为了带领格头村的村民发展旅游,杨仁鸿挨家挨户和村民谈心谈话,到处跑着拉投资。

  “我们的祖屋就算闲着也不能拿去给别人住。”

  “房子租给别人,要不到钱怎么办?”

  …………

  一边面对村民的质疑、反对,还要同时去找投资方,这让杨仁鸿挠头。

  工作没做通就“苦口婆心”,投资拉不到就“死磨硬泡”,倔强的杨仁鸿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坚韧和坚持说服了村民,也成功引进了雷山县格青创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麻卡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家旅游企业,建成民宿13家,成立格青创“青年人才驿站”,汇聚青年干事创业人才12人,将格头村的民俗文化、自然资源与民宿发展新理念有机融合,并把村里5栋闲置农房改建为精品民宿。

  民宿建起来,旅游火起来,村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主动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167户的格头苗寨,仅“农家乐”就开了12家,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村民户均增收在6500元以上。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不掌握沟通技巧、不熟悉惠农政策、不清楚群众心里所想。”虽然在部队锻炼了多年,但面对农村工作时,杨仁鸿还是有些手足无措。

  这时,有人劝他别做村里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让他外出挣钱。杨仁鸿不为所动:“既然选择了回乡,就要服务好乡亲,不管再难我也会坚持!”

  在担任格头村党支部书记的3年里,杨仁鸿始终把为村民纾困解难、办实事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6月下旬,恰逢汛期,杨仁鸿冲在了防汛第一线。

  顶着瓢泼大雨,他领着村干部走村串户,把有安全隐患的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村里的排水沟被堵,他二话没说,跳进水里,用双手清理垃圾;

  有群众的农田被淹,他忙前忙后帮助申报救助;

  …………

  不管大事小事,杨仁鸿总是亲力亲为,说起杨仁鸿做的暖心事,格头村的村民总也说不完。

  “村民的事情要放在心上”。杨仁鸿经常与村“两委”干部入户走访,收集民情、倾听民声。

  这些年,他积极推进“寨管委”、红色代办点建设,贴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强组织筑牢战斗堡垒

  宽敞明亮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干净整洁的苗家吊脚楼错落有致,舒适精致的风情民宿人来人往……

  盛夏的格头村,一幅和美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

  而几年前,格头村却是另外一番光景:赶场上街路难走,长安汽车满身抖,灰尘跟着车子走。

  变化始于2021年——杨仁鸿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他迅速厘清村“两委”存在的问题,建强村党组织,筑牢战斗堡垒。

  黔东南州深入推进“强村富民”行动以来,杨仁鸿通过建强班子、带好队伍、提升素质、强化服务,让基层组织强起来,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

  他经常跟村干部说:“我们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只有这样我们村才会有奔头。”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我们这几年每年都能分红。”村民莫顺开心地说。

  2021年11月,杨仁鸿带领班子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小组,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格头村集体经济累计313万余元,实现分红到户3500元以上。

  如今的格头村,干事创业激情满满,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我要继续努力,与村民齐心协力,把格头村建设得更美、让村民生活更好。”杨仁鸿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钱仕豪)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申谋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