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农经网

首页 > 新详细信息

贵州农经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看资讯 > 农经资讯 > 图片新闻

微光成炬 温暖黔行——我省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图片新闻|时间:2024年12月05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忠显 点击量:

帮助村民抢采春茶

毕节市黔西市中坪镇飞蛾村生态茶园内,当地志愿者帮助村民抢采春茶。 史开心 摄

志愿者向未成年人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024年3月3日,贵州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启动仪式暨省级志愿服务示范活动在贵阳举行,志愿者向未成年人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省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社区志愿者正在给老人打菜

黔东南州天柱县联山街道惠民社区老年助餐试点食堂里,社区志愿者正在给老人打菜。龚偕延 摄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志愿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指引、以党的号召为方向,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丰富拓展志愿服务平台载体,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特别是志愿服务职能划转到党委社会工作部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我省志愿服务工作接续奋斗开新局,乘势而上勇担当,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绩。截至目前,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923万余人,实名注册率在全国位列第10;有服务时长人数601万余人,占比在全国位列第6;志愿服务队伍4.92万余个;累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76万余个,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2.3亿小时。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志愿服务社会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是涉及众多行业和不同群体的综合性系统工作,需要有清晰的工作规范和流程、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省始终坚持省级层面的统筹规划,以健全一系列制度机制为抓手,夯实志愿服务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后,我省积极响应,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重点任务的若干措施》,从动员体系、供给体系、队伍组织体系、阵地体系、文化体系、支持保障体系等多个维度,明确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为全省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在省级政策的引导下,全省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完善地方志愿服务制度。
  贵阳市推进《贵阳市志愿服务保障规定》立法工作,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在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毕节市修订完善了《毕节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毕节市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聚焦任务清单化、项目化、时序化,优化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协调机制和实施路径,提高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省持续加强志愿服务统筹谋划。制定印发“平安守护·志愿黔行”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四大行动”、旅游志愿服务等实施方案,统筹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文联、省消防救援总队等部门出台关心老人、关爱妇女儿童、文化文艺、“蓝焰黔行”、垃圾分类等专项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有力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有了制度保障,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铜仁市制定分类招募机制,依据爱好、职业、服务时间和地点,采用“社会招募、网络征集、行业推荐、组织选拔、高校评选、社区培育”“六个一批”方式,社会化组建队伍3300余支。
  黔南州按照州县乡村分层建队的架构,以村(社区)为主要阵地,建设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全州注册志愿队伍6800余支,涌现出“萤火虫”“风信子”“雷锋车队”等一批队伍。
  从一个人做好事到一群人作奉献,一道道微光汇聚成合力,一条条溪流汇聚成充满爱心的汪洋大海。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都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活动蓬勃开展
  在黔西南州兴义市的桔山街道,曾经治安状况较为复杂。“平安守护·志愿黔行”专项行动开展后,当地建立健全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社区民警、退休干部、热心居民纷纷加入平安志愿服务队。社区民警张警官说:“我们整合了社区内的监控设备、巡逻力量等资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防控体系。”
  志愿者们每天开展巡逻,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在一次巡逻中,志愿者小李发现一辆电动车未上锁,他通过社区广播及时找到了车主,避免了车辆被盗。“现在社区里到处都是志愿者的活跃身影,我们感觉很安全,很放心。”社区居民王女士说。
  自“平安守护·志愿黔行”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各地积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社会工作、政法部门牵头,依托村、社区综合网格,整合资源,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是我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送文艺、送关爱、送健康、送安全、送法治……一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实现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组织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全域旅游、社会治理、美好生活等志愿服务十大专项行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凝聚力量。精心策划开展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和省级志愿服务示范活动,组织引导各地各单位深入开展“温暖黔行”“十进基层”、文明旅游、平安建设、应急救援、生活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兴义社会义工联合会聚焦留守儿童,系统发起“鞋盒(谐和)礼物”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切实让广大山区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关爱和温暖。目前,兴义市“鞋盒(谐和)礼物”志愿服务项目共开展“温暖包”捐赠143场,发放鞋盒(谐和)礼物和温暖包1.5万余件,折合人民币近150万元,关爱留守儿童1.5万余名。
  黔东南州榕江县“榕易谈”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作用,利用慈善、社会公益等力量,依托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组建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紧扣易地扶贫搬迁外出务工人员多、孩子无人监管等问题,打造“爱心妈妈·五个一”志愿服务项目。广泛招募和培训“爱心妈妈”,一对一结对帮扶留守儿童,以“一次爱心慰问、一次上门家访、一回连心饭、一个感恩生日、一次亲子活动”的形式,在儿童节、寒暑假,开展亲子阅读、同织毛衣、共进餐食、过感恩生日、送新书包等关爱活动。目前,项目累计募集爱心资金1367万元,共招募“爱心妈妈”志愿者3324人,结对帮扶3468名留守儿童,累计开展爱心帮扶活动13296人次。
  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离不开阵地的坚实支撑。
  为此,我省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争取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落户贵州,省志愿服务展示教育中心、项目孵化中心等阵地也持续发挥作用,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和全省电视大屏端志愿服务版块等平台的运用,实现了志愿服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全省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纷纷建设志愿服务站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
  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如今,志愿服务在我省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众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温暖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持续树立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做大项目品牌库,是常态化、可持续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前行的有力抓手。
  我省持续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贵阳市的“绿丝带”志愿服务品牌,在关爱孤寡老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天社区,“绿丝带”志愿者们开展“温暖夕阳红”活动,每周都会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打扫房间、购买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解闷。志愿者小刘已连续参加这个活动一年多了,他说:“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绿丝带”品牌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围绕“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开展“订单式”服务,提升了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贵阳市志愿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六盘水市的“凉都小凉粉”志愿服务品牌,在各类大型赛会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在今年六盘水市举办的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开幕式上,“凉都小凉粉”志愿者们热情地为游客和嘉宾提供服务。他们用甜美的微笑、专业的服务,为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这些志愿者们让我感受到了六盘水市的热情和活力。”来自外地的游客张先生说。该志愿服务品牌围绕“幸福六盘水”建设目标,结合六盘水市气候特点、城市特色等因素,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为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社区民生服务等贡献了青春力量。
  遵义市赤水市的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项目,在传播党的声音方面起到了特殊作用——
  在赤水市大同古镇,志愿者老陈像往常一样来到茶馆。他坐在人群中间,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党的最新政策。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努力,党的声音传入寻常百姓家,推动了志愿服务在乡村的广泛开展,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志愿精神的力量。
  …………
  我省统筹各地各相关单位以“一老一小”、医疗健康、应急救援为重点,谋划开展具有地方特点、行业特色、群众得实惠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探索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多彩贵州·志愿黔行”全省总品牌,持续打造“小青椒”“绿丝带”“和谐贵州三关爱”“蓝焰黔行”等系列子品牌,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让志愿服务融入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成为新时代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同时,强化志愿服务宣传保障,大力宣传展示志愿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编辑出版《志愿服务指南》《志愿者心语》图书和《贵州志愿者》杂志,制作播出“我是志愿者”视频系列节目,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社会媒介和各类宣传载体,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文化、传播志愿故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一个个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黔中大地不断生根发芽。
  岁序更新,志愿守望;点点星光,汇聚成炬。
  回望过去,我省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特色品牌愈擦愈亮。广大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展望未来,我省将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常态长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服务在黔贵大地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方翌 李思琪 黎鹏)
  一审:罗忠显
  二审:付芳婧
  三审:申谋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我有话说

已有 0 条评论

其他评论

0 1
跳转至

农网头条

【农网介绍】 【版权声明】

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贵州省气象局    支持单位:贵州省科技厅

版权所有: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181号 黔ICP备 16005811

联系电话:(0851)85507983;96888    联系邮箱:15180812582@163.com